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组织犯罪是危害极其严重的一种犯罪形态,与毒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一起被联合国宣布为当今人类的三大灾难性犯罪。有组织犯罪的危害性较普通的刑事犯罪要严重得多,其行为特征的暴力性、残忍性,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渗透性和侵蚀性,威胁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在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目前被公认为我国最典型的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我国特有的法律概念,这一概念是立法机关针对我国虽然尚未出现明显的、典型的黑社会组织犯罪,但近年来“为非作恶、称霸一方、欺压百姓”的有组织犯罪频发的这一实际情况,在立法上所做的特殊创制。黑社会性质组织具备组织特征、经济特征、行为特征、非法控制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目前,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各种犯罪活动中蹿升最快、恶性程度最高的的一种犯罪形式,严重破坏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秩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但鉴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司法实践中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打击、处理、认定和法律适用仍是刑事法律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不论是实体法上的定罪处理,还是程序法上的打击追诉,都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司法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加大打击力度,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结构越发严密、逐渐向合法的经济领域渗透、竭力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寻求庇护、不断变换犯罪手法、提高反侦查能力、与境外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这些新情况、新特点也给国家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理论研究,用以指导司法实践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正确法律适用,并进一步推动和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相关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从解读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义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的表述,从而确定我国有组织犯罪在犯罪学和刑法学上的概念,并进一步剖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犯罪集团、恶势力等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特点。本文从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多个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在人员结构、组织规模、经济基础、犯罪手法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
     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针对上述基本特点,研究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罪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有组织犯罪资产的查处和追缴问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追诉机制、有组织犯罪的特殊侦查手段和证人保护制度、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司法认定和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国际合作,并针对现有法律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立法缺陷,进一步提出修改、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相关立法的合理建议,力求对严厉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有所裨益。
Organized crime is a kind of criminal pattern with serious social harmfulness . Organized crime, drug crime and terrorism activity crime are three human disastrous crimes announc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e harmfulness of organized crime is more serious than common criminal offense’s. Organized crime’s behavior is in the nature of violent and cruel, its permeability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reas will threaten the peace and security of entir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China, the criminal law in 1997 provides for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i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typical organized crime.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is a particular legal concept in China. There is no typical crime of underworld in China, but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plays the same role. It plays the tyrant in a locality, perpetrates all kinds of evils, bullies and oppresses or cruelly injures or kills common people.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has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organization, economy, behavior and illegal control. Now, the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is the fastest-growing and most serious criminal offense,it seriously undermin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order,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Fighting against the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is a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ffective fighting against the crime,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ecomes more close,the organization penetrates to legitimate economic field gradually,bribes state functionary as far as possible,changes crime method constantly, improves anti—reconnaissance capability, and joins hands with overseas underworld. These new situations present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for state fighting against the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So, in order to guide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improve legislation ,we should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on the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7 chapters. Chapter 1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ed crime and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researches the concept descriptions of organized crime in other countries, defines organized crime in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risprudence,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and underworld, criminal group, gang.
     Chapter 2 researche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and analyzes the situation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scale, economic strength and crime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ciety, economy, politics ,etc.
     Chapter 3 to chapter7 bases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law about crim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the confiscation of criminal assets, the fighting against crime of shielding organization in the nature of criminal syndicate, to establish special reconnaissance measures and the witness protection system, the judicial cognizance of overseas underworld which develops organization members in China,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fighting against organized crime. At last,summarizes legislative defects, thereby put forward some goo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and improve legislation.
引文
4叶高峰、刘德法:《集团犯罪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32页。
    5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的防治与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6赵秉志、赫兴旺:《论有组织犯罪》,载《法学前沿》(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
    7何秉松著:《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两卷本)《第一卷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8 [美]艾滋恩、蒂默:《犯罪学》(中译本),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页。
    9 [美]塞林:《商业企业和有组织犯罪》,载于《美国科学会刊》,1963年第5期,第69页。
    10 [美]菲坦克斯.W.罗曼:《美国有组织犯罪介绍》,载于《青少年犯罪研究》1994年第3-4期。
    11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12 [美]阿尔巴斯:《美国的有组织犯罪》,美国安德逊出版社1996年英文版,第3页。转引自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3傅新文:《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14 [日]川本哲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王昭武译,载于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45—146页。
    15同上。
    16 [日]守山正·西原春夫:《对犯罪学的邀请》(2001年第二版),第96页,转引自.日.川本哲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王昭武译,载于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46页。
    17 [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甘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1页。
    
    18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19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0 [德]汉斯·施耐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页。
    21徐久生:《德国犯罪学研究探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22许皆清:《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5期,第479页。
    24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25赵秉志、赫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载于《政治论坛》1997年第4期。
    26陈显容:《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27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4页。
    28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29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4页。
    30赵秉志、赫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载于《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31郭自力:《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载于《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32李洁:《打击有组织犯罪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及其消解途径》,载于《国家检察官学报》2009年第12期。
    33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34李多:《有组织犯罪及其在我国的预防与惩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35邓又天、李永开:《试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6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37傅新文:《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38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39 [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40王牧:《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41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4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46页。
    43徐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44魏东:《论黑社会的墓本内涵与刑事政策》,载《刑事法学》2004年第7期。
    45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46汪力:《有组织犯罪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7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48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上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52-453页。
    
    49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50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51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思考》载于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第17页。
    52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页。
    53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
    
    54《40人涉黑团伙成员违纪将获“三刀六洞”家法》http://news.qq.com/a/20091217/000076.htm
    55黄立:《打黑除恶产出和谐社会的毒瘤》,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56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57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页。
    58黄立:《打黑除恶产出和谐社会的毒瘤》,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59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的“涉黑”案件审判》,2010年4月27日在重庆召开的“涉黑性质犯罪与法律控制”理论研讨会上发表。
    60宋昕、杨帆:《聚众摆势现象的法律思考》载于《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7月期。
    
    64刘南男:《论我国黑社会组织的企业化趋势及对策》,载于《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第5期。
    65《重庆24个黑团伙过半有企业5个资产上亿》http://cq.qq.com/a/20100423/000094_1.htm
    66梁小辉:《黑社会性质组织向经济领域渗透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67《重庆警方披露杨天庆涉黑团伙种种罪行》http://news.qq.com/a/20091013/000059_1.htm
    68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69《北京打掉一“菜霸”团伙,全市大葱价格下降13%》http://news.cntv.cn/20110127/102595.shtml
    70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71朱孔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72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73 [美]艾兹恩·蒂默:《犯罪学》(中译本),谢正权等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74赵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发展趋势》,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75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77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79《广东湛江打掉一个涉黑团伙“年产值”过亿曾围堵袭警》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2552594.html
    80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81《农村黑恶势力渗透基层政权》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9-10/171821079598_2.shtml
    86于天敏主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87张晓毅:《浅谈黑恶犯罪势力中的软暴力》,载于《经济与管理科学》2010年11期。
    90赵秉志、赫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预防》,载于《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91李伟:《国际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
    92许新源:《有组织犯罪成长经济论(三)拥财膨胀得势是犯罪组织蔓延的必然结果》,载于《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93韩静:《对广东有组织犯罪的分析与对策》,载于《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94黄立:《论打击跨国有组织罪》,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5期。
    95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96韩静:《对广东有组织犯罪的分析和对策》载于《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97黄立:《论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5期。
    99范德繁著:《浅析我国刑法总黑社会组织的界定》,载于《人民检察》1999年第6期,第14-15页。
    100包雯、张亚军:《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载于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特点疑难问题探讨(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103徐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104刘洪峰:《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认定及量刑》,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10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
    10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
    108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10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
    110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总第74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102页。
    11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
    113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114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115王作富主编:《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116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117张明楷:《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载于《法学》2004年第3期。
    
    118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119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120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
    121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122李少平:《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几个问题》,载李少平主编《二十载之刑法心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23李宝山:《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页。
    124王恩海:《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并罚的适用标准》,载于《法学》2009年第9期。
    125陈明华、王政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
    126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70-771页。
    127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4页。
    128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92页。
    129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130储槐植,宗建文等著:《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77页。
    131范德繁著:《浅析我国刑法总黑社会组织的界定》,载于《人民检察》1999年第6期,第14-15页。
    132包雯、张亚军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载于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特点疑难问题探讨(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143刘南男:《论我国黑社会组织的企业化趋势及对策》,载于《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第5期。
    144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145张玉鲁、朱延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应增设财产刑》,载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5月27日。
    
    14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
    147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
    148刘莉芬、熊红文:《当前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若干问题探讨》,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49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150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151谢勇、王燕飞:《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457页。
    153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154周丽娟:《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155《犯罪组织在意大利》http://www.worldlingo.com/ma/enwiki/zh_cn/Organized_crime_in_Italy
    156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外国法典译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157沈仲平:《香港三合会的源流、演变及刑事政策》,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158崔敏:《刑事证明责任概论——侧重谈谈刑事被告人应否承担部分举证责任》,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159吴高庆:《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程序》,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12月。
    160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刑诉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161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刑诉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0页。
    162周密:《德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新变化》,载于《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163吴高庆:《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程序》,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12月。
    164刘宁宁、周子琪:《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特殊证据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载于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71页。
    167《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68马长生、彭颖、伍志坚:《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刑法规制》,载于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169赵永琛:《国际刑法发展新的里程碑——<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述评》,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6期
    
    170朱华雄、赵伟:《欧美国家反洗钱机制研究》载于《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71叶涛:《借鉴英国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反洗钱机制》,载于《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72赵秉志、杨诚主编:《金融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185页。
    175喻伟:《刑法学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176吴可:《论洗钱犯罪》,载于《检察理论研究》,总第27期。
    177姜志伟:《洗钱罪比较研究》,载于《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178参见《刑法》第191条。
    179《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5条第二款规定:“(六)本条第一款所规定的作为犯罪要素的
    180龚美华、姜俊华:《刍议涉黑犯罪与“保护伞”》,载于《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5期。
    
    187黄立:《保护伞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8月。
    188梁琪:《当前查办涉黑“保护伞”职务犯罪案件的难点及对策》,载于《人民检察》2003年第7期。
    189左吴、潮龙起:《黑恶实力“保护伞”的危害及防治》,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90孙应征、降锦温:《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司法认定》,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期。
    191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194苗有水:《刑事审判的一般思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95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196张明楷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16页。
    197赵秉志主编:《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363页;田宏杰:《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第13卷第4期。。
    198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实用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页。
    199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主体与主观方面疑难问题研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00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33页;杨迎泽、郭立新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201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第105页。
    202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第106页。
    20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的规定。
    204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16页;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9页;梁华仁、裴广川主编:《新刑法通论》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页;于逸生、刘彦辉:《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和防范》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205黄京平、石磊:《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和主管方面的若干问题》,载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九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81页。
    206杨忠民:《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之主观特征辨析》,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07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208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209陈世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明知”之界定》载于2010年04月07日《检察日报》。
    210张明楷着:《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16页;高一飞著:《有组织犯罪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211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主体与主观方面疑难问题研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12王作富主编:《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7页。
    213刘杰:《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3年第3期。
    214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215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216高一飞著:《有组织犯罪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217李福成主编:《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问答》,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486页。
    218张明楷着:《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16页。
    219赵秉志主编:《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360页。
    220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客观要件中疑难问题研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1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客观要件中疑难问题研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2高铭暄主编:《刑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9页。
    223赵秉志主编:《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224孙谦主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225高铭暄主编:《刑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9页。
    226赵秉志主编:《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227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修订版),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页。
    228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229张穹:《修订刑法条文实用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页。
    230于逸生、刘彦辉:《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和防范》,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231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52页。
    
    23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0页。
    233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239阮传胜:《论现行刑法对<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中贿赂范围规定的接轨》,载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0董丽英:《关于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载于《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第10期。
    241赵军:《论我国刑法贿赂罪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要求为标准》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2期。
    242程军:《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243《德国刑法典》第331条规定:“一、公务员或从事特别公务的人员,为履行其职务行为而为自己或他人索要、让他人允诺或收受他人的利益的,处3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二、法官或仲裁人,对现在或将来的职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索要、让他人允诺或收受他人的利益的,处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犯本罪未遂的,亦应处罚。三、行为人让他人允诺或接受的利益,非其本人所要求,而是主管当局在其职权范围内,事先许可或行为人事后立即报告而被追认的,不依第1款处罚。”
    244钱艳梅:《我国贿赂犯罪贿赂范围探想》,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245阮传胜:《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应对——以国际刑法的国内化为视角》,载于《河北法学》2006年第4期。
    246高志明:《略论财经领域的几种特殊贿赂犯罪行为——兼论刑法关于贿赂犯罪规定中“财物”之含义》,载于《审计月刊》,2007年5月。
    247赵军:《论我国刑法贿赂罪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要求为标准》,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2期。
    250李昌坷:《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0页。
    251叶歆:《卧底侦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252赵秉志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20页。
    253叶歆:《卧底侦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254 See John N. Ferdico. J. D. :Criminal Procedw}e, West Publishing Co, p. 358.
    255苟瑜:《技术侦查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56 See John N. Ferdico. J. D.:Criminal Procedure, West Publishing Co, p. 356.
    257 See Title 18, United States Code, Section 2516
    258苟瑜:《技术侦查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59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260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上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55页。
    261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74页。
    262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263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264宋英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84页。
    
    265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13页。
    266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相应性原则的法理探析》,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267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版,第137页。
    268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69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270储槐植:《刑事一体化及关系刑法论》,北京人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190页。
    271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72大冢仁:《刑法概说(总论)》,东京:有斐阁,1992年版,第83页。
    273黄丁全:《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274孙付、孟德平:《卧底侦杏相关法律问题探讨》,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275程荣彬:《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278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8页。
    279卞建林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97页。
    280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281徐静村、潘金贵:《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32页。
    282 1999年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綦江虹桥跨塌案中,检察院为得到指控被告人林某受贿罪的证据而对行贿人费某的行贿行为不予起诉,并由其充当控方证人对林某进行指认。其后,林某在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因积极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主动充当检察机关的控诉证人而受到法院的从轻判处,由死刑立即执行改为缓期二年执行。“重庆綦江虹桥跨塌案”可以说是我国运用污点证人打击犯罪的第一案。参见梁玉霞:《论污点证人作证的交易豁免──由綦江虹桥案引发的法律思考》,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第66-67页。
    283“边缘被告人”就是指当某项指控牵涉数名疑犯,检控罪行远较主犯轻微的边缘疑犯。根据公共利益对于“边缘被告人”是可以不提出检控的。详见《香港检控署检控政策及常规(2002年)》,载于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284陈学权:《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初论》,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85谷志平:《污点证人制度研究》,载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86倪铁:《污点证人豁免及其博弈分析》,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87杨文:《试论污点证人》,载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88谷志平:《污点证人制度研究》,载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89郭枫:《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90申小红:《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载于《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291徐静村,潘金贵:《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
    292马明亮:《刑事审判前的合作模式——以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为讨论范例》,载于《当代法学》2006年5月,第20卷第3期(总第117期)。
    293 Wayne R . LaFave & Jerold H. Israel, Criminal Procedur (Secon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p. 422.转引自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犯罪一一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294转引自徐静村、潘金贵:《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33页。
    295 [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61页。
    296郭枫:《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97郭枫:《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98孙永久:《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7页。
    299郭枫:《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00王沙沙:《论我国污点证人作证制度的构建》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01陈学权:《建立我国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构想》,载于《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302郭枫:《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03徐静村、潘金贵:《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33-34页。
    304陈光中:《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67页。
    306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307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66页。
    308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67页。
    309周长军等译:《澳大利亚联邦刑事检控指南》,载于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411页。
    310《香港检控署检控政策及常规(2002年)》,载于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一卷),中国检察版社2003年版,第161-162页。
    311崔敏:《香港毒品犯罪调查的证据运用一与香港缉毒警察的对话》,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312王沙沙:《论我国污点证人作证制度的构建》,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13许皆清著:《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314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15方德发、丁绍中:《关于“污点证人”制度的思考》,载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316王沙沙:《论我国污点证人作证制度的构建》,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17胡常龙、张曙:《论证人刑事责任豁免制度》,载于《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318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6页。
    319陈学权:《建立我国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构想》,载于《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320朱海兰:《浅述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21叶琦:《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的证人保护问题研究》,载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4月,第17卷第2期。
    322叶琦:《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的证人保护问题研究》载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4月,第17卷第2期。
    323《刑法》第306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24《刑法》第30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29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30罗秀艳:《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级硕士毕业论文。
    331吴姗姗:《英美法系刑事证人保护立法概况》,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月。
    332毛立华:《证人:保护比补偿更重要》,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
    333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34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35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336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译:《所有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9页。
    337吴常青:《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338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39 Johan Peter Wilhelm Hilger, Organized Crime/ Witness Protection In Germany, Resource Material Series No.
    58, pI04.
    340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41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笔者做了总结和归纳。
    342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43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44赵可:《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中证人保护问且探析》,载于《公安研究》1999年第5期.。
    345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46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47唐风:《国外证人权利保护概况》,载于《人民检察)) 1999年第3期。
    348唐亮、朱利江:《美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启示》,载于《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349廖明:《南非<1998年证人保护法>评价》,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539页。
    350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459。
    351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459。
    353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54赵可:《反黑斗争中的证人与证人保护》,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355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356洪宜和:《窝里反证人保护法制之观察与比较》,载于台北《军法专刊》第五十卷第三期。
    357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358 2001年《中美证据法研讨会纪录》,美国维拉司法研究所,转引自郑东:《污点证人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359赵可:《反黑斗争中的证人与保护》,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360齐树洁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260页。
    361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载于《中国刑事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362谢秉崎:《试论秘密证人之保护制度—以拒绝证言权为中心》,载于台北《刑事法杂志》第54卷第2期。
    363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75页。
    364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365唐亮、朱利江:《美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启示》,载于《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366赵可:《反黑斗争中的证人与保护》,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367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页。
    368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369洪宜和:《窝里反证人保护法制之观察与比较》,载于台北《军法专刊》第五十卷第三期。
    370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371王燕飞:《论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372邱志馨:《试论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成员罪》,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4期。
    373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5页。
    374于天敏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375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70页。
    376王占洲、林苇:《关于黑社会组织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77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1页。
    378赵秉志:《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379张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批准问题论纲》,载于《中国司法》,2003年第10期。
    380邵沙平、丁明方:《控制跨国犯罪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公约>评述》载于《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1期。
    381张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批准问题提纲》,载于《中国司法》2003年第10期。
    382《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38条第1款规定:“本公约应自第四十份批准书、接收书、核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之后第九十天起生效,为本款的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的任何文书均不得在该组织成员国所交存文书以外另行计算。”
    383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5号。
    385张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批准问题提纲》,载于《中国司法》2003年第10期。
    386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87赵可:《简论黑社会性质犯罪》,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2期。
    390张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批准问题论纲》,载于《中国司法》,2003年第10期。
    391张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批准问题论纲》,载于《中国司法》,2003年第10期。
    39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1页。
    393马长生、彭颖、伍志坚:《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刑法规制——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为视角》,载于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46页。
    394阮方民、王晓著:《有组织犯罪新论——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395《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2条第2款规定:“严重犯罪系指构成可受到最高刑至少四年的剥夺自由或更严厉处罚的犯罪的行为。”
    396阮方民、王晓著:《有组织犯罪新论——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398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实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4页。
    399阮方民、王晓著:《有组织犯罪新论——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1、王牧:《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张明楷著:《刑法学》(上)、(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孙谦主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8、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修订版),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9、何秉松主编:《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上、下卷),第一卷《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第二卷《台港澳黑社会犯罪研究》,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10、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11、康树华主编:《有组织犯罪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和防治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13、莫洪宪主编:《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卢建平著:《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黄立著:《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李忠信主编《国外有组织犯罪》,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17、于天敏等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18、谢勇、王燕飞:《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9、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高一飞著:《有组织犯罪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3、[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美君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5、[美]艾兹恩、蒂默:《犯罪学》(中译本)邬明安、刘春译,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阿尔巴斯:《美国的有组织犯罪》,美国安德逊出版社1996年英文版。
    27、[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甘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28、[德]汉斯*施耐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0、储槐植,宗建文等著:《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1、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2、王作富主编:《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4、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35、陈光中:《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6、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37、何家弘、南英:《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8、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9、江礼华、杨诚:《外国刑事诉讼制度探微》,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0、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41、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2、卞建林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版。
    43、赵秉志主编:《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实用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45、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46、杨迎泽、郭立新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47、汪力:《有组织犯罪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49、孙永久:《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0、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1、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2、赵秉志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版。
    53、赵秉志、杨诚主编:《金融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4、赵秉志、赫兴旺:《论有组织犯罪》,《法学前沿》(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5、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实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阮方民、王晓著:《有组织犯罪新论——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许皆清《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58、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1、周长军等译:《澳大利亚联邦刑事检控指南》,《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62、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3、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犯罪一一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65、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译:《所有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66、齐树洁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版。
    68、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9、储槐植:《刑事一体化及关系刑法论》,北京人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大冢仁:《刑法概说(总论)》,东京有斐阁,1992年版。
    71、程荣彬:《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73、喻伟:《刑法学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4、苗有水:《刑事审判的一般思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75、梁华仁、裴广川主编:《新刑法通论》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76、李福成主编:《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问答》,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77、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78、陈显容等《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79、徐久生:《德国犯罪学研究探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0、叶高峰、刘德法《集团犯罪对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81、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译:《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2、赵秉志、杨诚主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与中国的贯彻研究》,中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3、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3集),法律出版社。
    84、黄立著:《打黑除恶产出和谐社会的毒瘤》,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86、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87、武和平著:《黑社会犯罪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陈光中主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谭世贵、董文彬:《试论在贿赂案件中引入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载于《海南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22卷第4期。
    2、徐静村、潘金贵:《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
    3、徐静村、潘金贵:《“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
    4、陈学权:《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初论》,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5、郭松、吴贤静:《污点证人做证豁免制度探析》,载于《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6、梁玉霞:《论污点证人作证的交易豁免──由綦江虹桥案引发的法律思考》,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
    7、陈学权:《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初论》,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8、何秉松:《黑社会犯罪的自组织原因论——一种崭新的黑社会犯罪原因理论》,载于《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9、倪铁:《污点证人豁免及其博弈分析》,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0、杨文:《试论污点证人》,载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1、申小红:《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载于《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12、马明亮:《刑事审判前的合作模式——以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为讨论范例》,载于《当代法学》2006年5月,第20卷第3期(总第117期)。
    13、陈学权:《建立我国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构想》,载于《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14、崔敏:《香港毒品犯罪调查的证据运用一与香港缉毒警察的对话》,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5、方德发、丁绍中:《关于“污点证人”制度的思考》,载于《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3期。
    16、胡常龙、张曙:《论证人刑事责任豁免制度》,载于《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17、朱海兰:《浅述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8、韩静:《对广东有组织犯罪的分析和对策》载于《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9、黄立:《论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5期。
    20、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主体与主观方面疑难问题研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1、刘志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客观要件中疑难问题研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赵秉志、赫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预防》,载于《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23、李伟:《国际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
    24、宋昕、杨帆:《聚众摆势现象的法律思考》载于《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25、许新源:《有组织犯罪成长经济论(三)拥财膨胀得势是犯罪组织蔓延的必然结果》载于《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6、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的“涉黑”案件审判》,2010年4月27日在重庆召开的“涉黑性质犯罪与法律控制”理论研讨会上发表。
    27、张晓毅《浅谈黑恶犯罪势力中的软暴力》,载于《经济与管理科学》2010年11期。
    28、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思考》,载于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29、赵可:《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发展趋势》,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30、朱孔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31、刘南男:《论我国黑社会组织的企业化趋势及对策》,载于《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5期。
    32、叶琦:《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的证人保护问题研究》载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4月,第17卷第2期。
    33、吴姗姗:《美法系刑事证人保护立法概况》,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月。
    34、毛立华:《证人:保护比补偿更重要》,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1期。
    35、洪宜和:《窝里反证人保护法制之观察与比较》,载于台北《军法专刊》第五十卷第三期。
    36、廖明:《南非<1998年证人保护法>评价》,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5、杨家庆译:《葡萄牙证人保护法》,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36、赵可:《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中证人保护问且探析》,载《公安研究》1999年第5期。
    37、唐风:《国外证人权利保护概况》,载《人民检察》, 1999年第3期。
    38、唐亮、朱利江:《美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启示》,载于《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39、赵可:《反黑斗争中的证人与证人保护》,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40、宋英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研究》,载于《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1、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相应性原则的法理探析》,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42、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3、黄丁全:《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载于《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邱志馨:《试论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成员罪》,载《政法学刊》2001年第4期。
    45、孙付、孟德平:《卧底侦杏相关法律问题探讨》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46、张玉鲁、朱延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应增设财产刑》,载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5月27日。
    47、刘莉芬、熊红文:《当前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若干问题探讨》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48、崔敏:《刑事证明责任概论——侧重谈谈刑事被告人应否承担部分举证责任》,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49、吴高庆:《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程序》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12月。
    50、周密:《德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新变化》载于《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51、吴高庆:《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程序》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12月。
    52、马长生、彭颖、伍志坚:《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刑法规制》,载于何秉松主编《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53、赵永琛:《国际刑法发展新的里程碑——<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述评》,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6期。
    54、朱华雄、赵伟:《欧美国家反洗钱机制研究》载于《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4页。
    55、叶涛:《借鉴英国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反洗钱机制》载于《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56、吴可:《论洗钱犯罪》,载于《检察理论研究》,总第27期。
    57、姜志伟:《洗钱罪比较研究》,载于《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58、龚美华、姜俊华:《刍议涉黑犯罪与“保护伞”》,载于《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5期。
    59、黄立:《保护伞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5年8月。
    60、左吴、潮龙起:《黑恶实力“保护伞”的危害及防治》,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1、孙应征、降锦温:《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司法认定》,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1期。
    62、田宏杰:《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载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第13卷第4期。
    63、杨忠民:《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之主观特征辨析》,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64、于逸生、刘彦辉:《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和防范》载于《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65、黄京平、石磊:《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和主管方面的若干问题》,载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九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梁琪:《当前查办涉黑“保护伞”职务犯罪案件的难点及对策》,载于《人民检察》2003年第7期。
    67、王燕飞:《论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68、刘杰:《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3年第3期。
    69、陈世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明知”之界定》载于2010年04月07日《检察日报》。
    70、于逸生、刘彦辉:《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和防范》,载于《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71、阮传胜:《论现行刑法对<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中贿赂范围规定的接轨》,载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2、董丽英:《关于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载于《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第10期。
    73、赵军:《论我国刑法贿赂罪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要求为标准》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2期。
    74、阮传胜:《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应对——以国际刑法的国内化为视角》,载于《河北法学》2006年第4期。
    75、高志明:《略论财经领域的几种特殊贿赂犯罪行为——兼论刑法关于贿赂犯罪规定中“财物”之含义》,载于《审计月刊》,2007年5月。
    76、范德繁:《浅析我国刑法总黑社会组织的界定》,载于《人民检察》1999年第6期。
    77、包雯、张亚军:《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载于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特点疑难问题探讨(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张明楷:《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载于《法学》2004年第3期。
    79、李少平:《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几个问题》,载于李少平主编《二十载之刑法心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0、王恩海:《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并罚的适用标准》,载于《法学》2009年第9期。
    81、陈明华、王政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
    82、魏东《论黑社会的墓本内涵与刑事政策》,载于《刑事法学》2004年第7期。
    83、王占洲、林苇:《关于黑社会组织犯罪几个问题的思考》,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4、李洁:《打击有组织犯罪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及其消解途径》,载于《国家检察官学报》2009年第12期。
    85、何秉松:《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与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86、邓又天、李永开:《试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87、赵秉志、赫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载于《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88、郭自力:《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载于《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89、赵秉志、赫兴旺:《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载于《政治论坛》1997年第4期。
    90、[美]菲坦克斯.W.罗曼:《美国有组织犯罪介绍》,载于《青少年犯罪研究》1994年第3期。
    91、[日]川本哲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王昭武译,载于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2、邵沙平、丁明方:《控制跨国犯罪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公约>评述》载于《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1期。
    93、马长生、彭颖、伍志坚:《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刑法规制——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为视角》,载于《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何秉松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94、张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批准问题论纲》,载于《中国司法》,2003年第10期。
    95、赵可:《简论黑社会性质犯罪》,载于《政法学刊》,2001年第2期。
    1、王沙沙《论我国污点证人作证制度的构建》,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郭枫《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罗婷《污点证人作证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4、郑东《污点证人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5、梁小辉《黑社会性质组织向经济领域渗透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6、罗秀艳《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7、吴常青《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8、陆婷《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9、叶歆《卧底侦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10、苟瑜《技术侦查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11、周丽娟《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12、沈仲平《香港三合会的源流、演变及刑事政策》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13、程军《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14、钱艳梅《我国贿赂犯罪贿赂范围探想》,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15、徐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16、刘洪峰《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认定及量刑》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17、李宝山《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18、傅新文《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19、徐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
    20、李多《有组织犯罪及其在我国的预防与惩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1、《这个涉黑团伙是如何形成的--剖析江苏江阴陆林牛团伙的发展脉络》http://www.mps.gov.cn/n16/n944931/n947194/2160287.html
    2、《警察充当黑社会老大横行霸道五年被仇人所杀》http://www.dahe.cn/xwzx/sh/pajq/t20050902_241930.htm
    3、《山西涉黑巡警队长案为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13518119.html
    4、《被抓“黑老大”中不少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http://ribao.qingdaonews.com/html/2009-08/18/content_2161317.htm
    5、《广东湛江打掉一个涉黑团伙“年产值”过亿曾围堵袭警》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2552594.html
    6、《刘涌的保护伞沈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慕绥新》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4/ly/bhs/200312171306.htm
    7、《重庆警方披露杨天庆涉黑团伙种种罪行》http://news.qq.com/a/20091013/000059_1.htm
    8、《北京打掉一“菜霸”团伙,全市大葱价格下降13%》http://news.cntv.cn/20110127/102595.shtml
    9、《重庆24个黑团伙过半有企业5个资产上亿》http://cq.qq.com/a/20100423/000094_1.htm
    10、《重庆“红顶”黑老大黎强今过堂曾组织出租车“罢运”》http://www.jfdaily.com/a/471578.htm
    11、《贵州省委书记:瓮安“6-28”事件系黑恶势力插手》http://news.qq.com/a/20080701/001520.htm
    12、《40人涉黑团伙成员违纪将获“三刀六洞”家法》http://news.qq.com/a/20091217/000076.htm
    13、《重庆67名黑恶首犯身份调查:多人系企业老总》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09-08/20/content_2626785.htm
    14、《犯罪组织在意大利》http://www.worldlingo.com/ma/enwiki/zh_cn/Organized_crime_in_Italy
    15、《浅论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http://www.chinaue.com/html/2005-12/200512270015321651.htm
    16、《湖北安徽分别审结特大涉黑案共涉及74人》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332252
    17、《沈阳黑道霸主被判处死刑》http://news.sina.com.cn/z/liuyongsy/
    18、《雇凶杀人的原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今日伏法》http://news.sohu.com/45/05/news147360545.shtml
    19、《四川乐山两名官员充当黑社会保护伞受审》http://news.jingchazhuangbei.com/date.asp?lb=jwbd&id=59792
    20、《沈阳“打黑公安局长”为涉黑组织做调停人》http://news.sohu.com/20080702/n257869451.shtml
    21、《重庆涉黑司法局长文强身家近亿》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3/022418567277.shtml
    22、《重庆屠夫王天伦发迹史》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1217606221/
    23、《法官审理涉黑案跌入“黑网”》http://www.mzyfz.com/news/mag/f/20091211/154312.shtml
    24、《公安部:保持高压态势深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1/05/content_12759819.htm
    25、《打黑除恶:铲除和谐社会的毒瘤》http://news.jcrb.com/jxsw/201003/t20100306_328884.html
    26、《重庆打黑65人获死刑无期查扣涉案资金31.46亿》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5/01/1477262_0.shtml
    1、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3、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4、200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5、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
    6、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