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幻象与社会无意识的真相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意识形态”这一语词自其产生以来就纷争不断。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对世界既有秩序予以重新规定,资本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加隐匿。一方面,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与支配下,随着资本的不断纵向发展,意识形态必然会以更加巧妙、隐蔽的方式来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而促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持续维系。另一方面,伴随大众文化的崛起,主体在人文精神的向度与价值观念的信仰上也体现出多层次、交互性的新、奇、特的特征。那么,在意识形态与个体交织联接的文化场域中,重新审思以精神分析为主要阐释路径的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的研究旨趣则在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方法的前提下,力图从整体上再现弗洛姆意识形态论的轮廓与风貌,窥探其在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在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影响下,弗洛姆意识形态论的建构以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为指导原则展开,精神分析是解读其以“本体之思”为逻辑起点的意识形态论的重要理论线索。紧抓这一理论主线,本文试从意识形态的产生、意识形态的构成、功能及其变革等方面考察并展陈弗洛姆意识形态论的总体景观。围绕“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的社会心理学概念,通过现代资本主义病态社会的症候分析,弗洛姆将经济、政治与文化领域中的异化现象主要归结为个体之间“施虐——受虐”的心理共生模式的驱动使然,从而阐释了意识形态产生的心理根源;其次,弗洛姆还考察了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的构成,笔者将其归纳概括为作为意识形态策略目标的主体、以社会内在伦理体系为表征的程序要素与作为意识形态合理性解释的关于“侵犯”的人类历史学起源;再次,作为构成弗洛姆意识形态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弗洛姆从其存在本质、对个人与社会的奴役与维护方面作了精辟地精神分析阐释。
     事实上,弗洛姆关于新人道主义伦理体系的设想与其意识形态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的两个要素。实现人的解放与积极自由的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使得弗洛姆一方面对资本主义“贪欲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践运作机制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批判;另一方面,弗洛姆将消除异化以及解除作为“历史的两歧”的意识形态对人之思想的蒙蔽视为新人道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并为之奋斗终身。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理论任务,弗洛姆选择了同样具有精神分析色彩的意识形态变革策略,即以心理革命为主、社会变革为辅的向意识形态挑战的方案,以重建以爱为核心的新社会——健全社会。
     总之,弗洛姆式的意识形态分析路径为我们架构了认识意识形态图景的精神分析的心理认知模式框架,不仅精神分析地重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研究,还在精神分析的维度上对当代意识形态研究有所推动并补充了拉康的“无意识主体”说。这都是其在当代视野下所具有的理论意义的具体展现,其中所蕴含的合理性要素在实践意义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也有所启示。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弗洛姆意识形态论所具有的理论限度与缺陷:一方面,弗洛姆没有跳脱传统人道主义的思维束缚,以抽象的理论预设散发出关于意识形态的盘根错节;另一方面,弗洛姆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存在严重的误读。这导致弗洛姆陷于主观主义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最终无法完成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工作并真正实现对意识形态的超越。我们应该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汲取其思想精华,摒弃其理论局限,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Since the term 'ideology' produced, strife has continued. Nowadays, owing t o the current globalization context, the 'ideology' has been far more hidden an d complicated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which redefines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 nd cultural aspec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ideology would control human beings'thoughts and behavior in a smarter way so as to maintain the capital world with the longitudinal capital development. Furthermo re, people's value and spirit has been interactive and multilevel with the mass cultur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of much importance to rethink Fromm's p sychoanalysis ideology path in the current cultur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is a imed at reproducing Fromm's ideological theories outline with style with the pr emise of Marx's basic principles to spy on its valu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 d.
     As is known, Fromm's ideological theories revolved an analysis of the huma nitarian spirit by Marxism and Freudism. It seems that humanitarian plays a el ementary role during his ideological theory originated in the noumenon thinkin g. This paper tries to visit from the ideology production, composition and func tion as well as its transformation so that we can know Fromm's ideology land scape well. First of all,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pital seal symptoms based on the 'social character'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Fromm expounded the'sadis m masochism-psychological'symbiosis model mainly maintained the ideology production. Secondly, this paper still researches the ideology composition by Fr omm, which is made up of the ideology's strategic objectives subject, the prog ram elements of social internal ethics and the reasonable violation interpretatio referred to ideology rationality. Lastly, when it came to the ideology function, Fromm made his efforts to give us a splendid explanation from both its false existence and its negative function to any person or society.
     As a matter of fact, Fromm's envision on the ethical system of the new h manitarian construction and hi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complementary. On o ne hand, his relentless humanitarian pursuit for human beings emancipation and positive liberty impelled him to criticize the ideology practical operation inthe greedy capita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Fromm thought it an important duty along his life to eliminate the alien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ontradiction o f ideology. Above all, Fromm persist in his psychoanalysis way on the ideolog y transformation issue. That is to say, to construct a sane society is just a pra ctical challenge to the ideology, which is not only referred to physiology revol utionary, but also based on the social overall reformation.
     All in all, Fromm provided us a ideology framework in his particularly way. It turned out that Fromm's ideology analysis is both helpful to re-explain Mar x's ideology thoughts and could add to the'subject unconsciousness' by Lacan, even would propel the current ideology research in the psychoanalysis dimensio n. Of course, the rational contents of Fromm's ideological thoughts would als be benefit for our powerful cultural socialist countr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flaws during Fromm's ideology demonstration:on one hand, Fromm didn't tran scend the traditional humanism; on the other hand, Fromm misread Marx's ide ology thoughts badly. Consequently, Fromm was in a subjectivism dilemma at1ast and unable to criticize the capital ideology, not to mention transcending the ideology.
引文
① [美]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①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页。
    ②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0页。
    ③ [英]齐格姆·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④ Destutt de Tracy, quoted by dant Germino, Beyond Ideology:The Revival of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7,p.4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①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 杨生平:“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1)。
    ①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卢明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① 李友梅:《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③ 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③ [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286-287页。
    ① 赵丽江:“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
    ② [英]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工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① [美]福斯特:“这不是后资本主义世界,也不是后马克思主义世界”,黄文前译,载李惠斌、李朝晖:《后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38页。
    ① 刘少杰:“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1)。
    ① 孔明安:“深化精神分析维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载《世界哲学》,2011(5)。
    ② 刘建军:“理想与纪律:意识形态的双向度——兼谈谈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侧重点”,载《求索》,1994(1)。
    ① 陆俊:《理想的界限:“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乌托邦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②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4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8页。
    ① 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② [斯洛文尼亚]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8-249页。
    ③ [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0负。
    ④ 孔明安主编:《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②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① 殷晓蓉:“人性、道德与现代人的困境——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评析”,载《学术月刊》,1994(8)。
    ①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载《求是杂志》,2010(13)。
    ① Edgar.Friedenberg,'Neo-Freudianism'& Erich Fromm, Commentary:A Jewish Review34,1962,p.305.
    ① 转引自叶晓璐:“从‘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看弗洛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批判——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意义”,载《兰州学刊》,2005(12)。
    ① 转引自王明亮:“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8)。
    ① Erich Fromm, For the love of life,New York:FreePr.1986,P.105.
    ② Erich Fromm, 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62,p.3.
    ③ 王克千、欧力同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240页。
    ④ 王克千、欧力同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248页。
    ⑤ [德]霍克海姆:《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17页。
    ⑥ [美]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三联书店,1986年,第129页。
    ⑦ [美]贝克尔:《反抗死亡》,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1页。
    ①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页。
    ② 杨生平:“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1)。
    ①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① 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载《高校理论战线》,2006(3)。
    ① S. Freu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961, p.49.
    ② I.H. Cohen, Ideologies and Unconsciousness, New York,1982, p.129.
    ③ Sigmund Freu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62,p.51.
    ④ Sigmund Freu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62,p.51-52.
    ⑤ Sigmund Freu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62,p.59.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生命之爱》,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3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生命之爱》,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95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生命之爱》,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96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7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6页。
    ① [奥]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① 转引自B·M·雷宾:《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李今山、吴健飞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① [德]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第3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1-65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说爱》,胡晓春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3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第11-12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2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0-131页。
    ② Erich Fromm, Escape From Freedom,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41,P.296-297.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69页。
    ② 铃木大拙、弗洛姆等:《禅宗与精神分析》,王雷泉、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65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1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7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1988年,三联书店,第151页。
    ② 铃木大拙、弗洛姆、R·德马蒂诺:《禅宗与精神分析》,王雷泉、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39页。
    ① 陈学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8页。
    ② 陈学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6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38页。
    ④ 转引自王雨辰:“略论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解读”,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
    ① 转引自杨生平等:“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新探”,载《学习与探索》,2012(9)。
    ② 转引自韦春莺:“女性’视角与‘男性’世界”,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41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116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116-117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11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38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0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1页。
    ① 转引自计明霞、刘辉:“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解析”,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① Erich Fromm.Escape From Freedom.London,1958.p.252.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171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171页。
    ③ [美]埃利希·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2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页。
    ① 转引自唐靖云:“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评析”,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7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34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67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86页。
    ① 杨生平:“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新探”,载《学习与探索》,2012(9)。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1986年,第119页。
    ③ 陈学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3页。
    ① 转引自李平:“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谈谈弗洛姆经济基础与思想观念的中介学说”,载《理论教学》,1988(4)。
    ② 转引自王家忠:“论民族潜意识与民族文化”,载《齐鲁学刊》,1994(5)。
    ③ [英]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3页。
    ③ 转引自杨生平等:“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新探”,载《学习与探索》,2012(9)。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② [英]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① 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70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72页。
    ③ 转引自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④ 孔明安主编:《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0-41页。
    ① 孔明安主编:《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页。
    ②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5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18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92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55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14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17-21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1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2页。
    ⑤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5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7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9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9页。
    ③ 转引自http://hlj.rednet.cn/c/2008/03/26/1469636.htm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95页。
    ① 胡潇:“意识形态虚幻性的认识论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载《教学与研究》,2012(8)。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41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41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第17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7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1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141-142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郭乙瑶、宋晓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郭乙瑶、宋晓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8页。
    ① [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0-361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分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8-29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页。
    ② [美]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尚新建译,三联书店,1986年,第198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80页。
    ① Erich Fromm, 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New York:HarPer&Row,1968,P.114.
    ② 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① 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9b页。
    ② Erich Fromm, 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New York:HarPer&Row,1968,P32-33.
    ③ 黄颂杰:“人性-社会-拯救——弗洛姆社会哲学述评”,载《学术月刊》,1988(4)。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⑤ 转引自韦春莺:“‘女性’视角,‘男性’世界”,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① 转引自赵立伟:“正当性:对昂格尔理论的一种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第32页。
    ③ Erich Fromm, 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In D.T. Suzuki, E.Fromm,and R.de Martino, Zen Buddhism and Psychoanalysis,.New York:Harper,1960, p.92.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① Erich Fromm, 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In D.T. Suzuki, E.Fromm,and R.de Martino, Zen Buddhism and Psychoanalysis,.New York:Harper,1960, p.92.
    ② Erich Fromm,To have or to be,New York:HarPer&Row,1976,P.135.
    ③ Erich Fromm, 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1963,p.22.
    ④ Erich Fromm,The Dogma o 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Psychology and Culture. 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1963,p.22.
    ⑤ 转引自孔文清:“宗教的无神化——弗洛姆对犹太教的激进阐释”,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8)。
    ⑥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1988年,三联书店,第61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3-34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2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58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7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6-27页。
    ② 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40-341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年,导言。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364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10-11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伦敦,1980年,第8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96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178页。
    ② 转引自刘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初探”,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0)。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59页。
    ② 转引自林存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④ 转引自杨生平等:“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新探”,载《学习与探索》,2012(9)。
    ⑤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79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19-220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370页。
    ③ Erich Fromm,Man for himself: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47, P.83.
    ① 转引自韩松:“弗洛姆人性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博上论文,2008年。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伦敦,1982年,第25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31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372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70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25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267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78-279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8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第9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页。
    ①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6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译序。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31页。
    ② Lacan Seminaire ⅩⅠ,1973,p.33.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② 转引自赵子昂:“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载《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③ Lacan,Seminaire ⅩⅩ,1975,p.111.
    ① Lacan,Seminaire ⅩⅠ,1973,p.55.
    ①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2页。
    ① 杨生平等:“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载《学习与探索》,2012(9)。
    ② 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2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56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① [英]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4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204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204页。
    ① 赵海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英文版),纽约,1961年,第4-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5页。
    ③ 季乃礼:“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① 杨生平:“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评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4)。
    ① 转引自徐彦伟:“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载《求索》,2009(7)。
    ② 转引自周宏:“理解与批判”,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① [美]埃利希·弗洛姆:《生命之爱》,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115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第11-12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991年,第92页。
    ① 转引自季乃礼:“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② 转引自季乃礼:“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④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67-68页。
    ⑤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6页。
    ② 转引自郭国祥等:“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思想探析”,载《理论月刊》,2007(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① 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载《学术月刊》,2001(9)。
    ② 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载《学术月刊》,2001(9)。
    ① 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载《学术月刊》,2001(9)。
    ① [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 转引自都本伟:“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思想述评”,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①[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伦敦,1980年,第247页。
    ②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第60页。
    ③ [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④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第67页。
    ⑤ [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第68页。
    ① 埃利希·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② 转引自王明亮:“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8)。
    1、《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周洪林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
    3、[美]弗洛姆:《弗洛伊德的使命》,尚新建译,三联书店,1986年。
    4、[美]埃利希·弗洛姆:《生命之爱》,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5、[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6、[美]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论弗洛伊德、马克思和社会心理学》,许俊达、许俊农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7、[美]埃利希·弗洛姆:《说爱》,胡晓春等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8、[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
    9、[美]埃利希·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美]埃利希·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涂纪亮、张庆熊译,南方丛书出版社,1987年。
    11、铃木大拙、弗洛姆、R.德马蒂诺:《禅宗与精神分析》,王雷泉、冯川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1988年,三联书店。
    13、[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
    14、[美]埃利希·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英文版),1963年。
    16、[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伦敦,1980年。
    17、[美]埃利希·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英文版),纽约,1961年。
    18、[美]埃利希·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19、[美]埃利希·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郭乙瑶、宋晓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20、[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1、[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英]齐格姆·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卢明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8、[英]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王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9、[美]福斯特:“这不是后资本主义世界,也不是后马克思主义世界”,黄文前译,载李惠斌、李朝晖:《后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10、[斯洛文尼亚]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3、[美]贝克尔:《反抗死亡》,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德]霍克海姆:《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16、[奥]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17、B·M·雷宾:《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李今山、吴健飞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18、[德]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版。
    19、[美]莫·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江春泽译,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
    20、[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1、李友梅:《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陆俊:《理想的界限:“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乌托邦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3、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
    5、孔明安:《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5页。
    6、王克千、欧力同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7、陈学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8、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9、孔明安主编:《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10、邴正著:《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13、赵海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1、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2、杨生平:“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1)。
    3、赵丽江:“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
    4、刘少杰:“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1)。
    5、刘建军:“理想与纪律:意识形态的双向度——兼谈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侧重点”,载《求索》,1994(1)。
    6、殷晓蓉:“人性、道德与现代人的困境——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评析”,载《学术月刊》,1994(8)。
    7、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载《求是杂志》,2010(13)。
    8、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载《高校理论战线》,2006(3)。
    9、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10、季乃礼:“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11、杨生平:“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评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4)。
    12、王雨辰:“略论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解读”,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5(5)。
    13、杨生平等:“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新探”,载《学习与探索》,2012(9)。
    14、吴晓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载《学术月刊》,2001(9)。
    15、王明亮:“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8)。
    16、刘介民:“翻译文本的结构策略——德里达解构文本的诗性哲学”,载《国外文学》,2005(2)。
    17、计明霞、刘辉:“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解析”,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8、李平:“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谈谈弗洛姆经济基础与思想观念的中介学说”,载《理论教学》,1988(4)。
    19、王家忠:“论民族潜意识与民族文化”,载《齐鲁学刊》,1994(5)。
    20、黄颂杰:“人性-社会-拯救——弗洛姆社会哲学述评”,载《学术月刊》,1988(4)。
    21、孔文清:“宗教的无神化——弗洛姆对犹太教的激进阐释”,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8)。
    22、刘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初探”,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0)。
    23、都本伟:“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思想述评”,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24、郭国祥等:“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思想探析”,载《理论月刊》,2007(10)。
    25、赵子昂:“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载《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26、徐彦伟:“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载《求索》,2009(7)。
    27、叶晓璐:“从‘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看弗洛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批判——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意义”,载《兰州学刊》,2005(12)。
    1、Destutt de Tracy, quoted by dant Germino, Beyond Ideology:The Revival of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7.
    2、Edgar. Friedenberg,'Neo-Freudianism' & Erich Fromm,Commentary:A Jewish Review34, 1962.
    3、S. Freu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W. W. Norton&Company,1961.
    4、I.H. Cohen, Ideologies and Unconsciousness, New York,1982.
    5、Sigmund Freu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62.
    6、Lacan Seminaire Ⅺ,1973.
    7、Lacan Seminaire ⅩⅩ,1975.
    8、Erich Fromm, Escape From Freedom.London,1958.
    9、Erich Fromm, Escape From Freedom,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41.
    10、Erich Fromm, For the love of life, New York:FreePr.1986.
    11、Erich Fromm, 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62.
    1、http://baike.baidu.com/view/19299.htm
    2、http://www.sina.com.cn
    3、http://china.caixin.com/2012-11-08/100458021_5.html
    4、http://www.cssn.cn/news/407334.htm
    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flda20100h8n4.html
    6、http://www.sootoo.com/content/397905.shtml
    7、http://philosophyol.com/pol/html/79/t-17679.html
    8、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explore/201010/t20101021_47729.htm
    9、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10780900/1.html
    10、http://www.Erich-Fromm.de/e/index.htm
    11、http://philosophyol.com/pol/html/79/t-17679.html
    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24b700100g5qo.html
    13、韦春莺:“‘女性’视角与‘男性’世界”,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4、唐靖云:“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评析”,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5、http://hlj.rednet.cn/c/2008/03/26/1469636.htm
    16、赵立伟:“正当性:对昂格尔理论的一种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7、林存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18、http://www.cctb.net/llyj/llgc/basictheory/201003/t20100319_21041.htm
    19、韩松:“弗洛姆人性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0、周宏:“理解与批判”,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