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诠赋》篇魏晋八家评语疏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文论中成就最高的著作。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谓:“文心体大虑周。”《文心雕龙》的研究史已长达一千多年。二十世纪之后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成果显著,目前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细致,这就需要对个体作家评语进行专门的疏证。本篇选取《文心雕龙·诠赋》中刘勰对王粲等魏晋八位作家的评语进行疏证,以期更准确理解刘勰所评论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而实现“敷理以举统”,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对《文心雕龙·诠赋》篇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作家作品论的深入研究做必要准备。第二章至第七章是对《诠赋》篇中王粲、徐幹、左思、潘岳、陆机、成公绥、郭璞、袁宏等八位作家的评语疏证。最后是本文的结语,将总结各章研究的情况。
It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work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for Wen Xin Diao Long (or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As the quoted from Wen Shi ?Tong Yi ?Shi Hua by Zhang Xuecheng in Qing Dynasty,“It is tremendous in respect of system and considerate in aspect of thought.”It has been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for the study of Wen Xin Diao Long, especially after twentieth century, stepping into a stage of unprecedented breadth and depth. Except for the prominent research result, it is necessary to be detailed further in-depth for the current study, which requires the particular reframe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review from the individual writer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mmentaries on the eight authors in Wei Jin period, such as Wang Can, written by Liu Xie from Wen Xin Diao Long ? Quan Fu, reorganizes and explains th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accurately the comments o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by Liu Xie, to achieve“commanding theoretically”and to grasp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Wen Xin Diao Long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t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More over, it summaries the research of Wen Xin Diao Long ? Quan Fu, to provide necessary preparation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writers and works on Wen Xin Diao Long.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Seven, it illustrates and verifies the reviews of the eight authors from Chapter Quan Fu, such as Wang Can, Xu Gan, Zuo Si, Pan Yue, Lu Ji, Cheng Gong Sui, Guo Pu and Yuan Hong.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will conclude the study of each chapter.
引文
1详细介绍请参看《文心雕龙研究史》第一章的第四节和第五节。(《文心雕龙研究史》,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等老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6页)。
    2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等老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6页
    3穆克宏:《论〈文心雕龙〉的成就及局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
    4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穆克宏:《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6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中国文心雕龙学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8《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
    9《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中国文心雕龙学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10张少康著:《文心雕龙新探》,齐鲁书社,1987年。
    11蒋祖怡:《文心雕龙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莫恒全:《〈文心雕龙〉文体论的价值和意义》,广西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3王少良、李珂玮:《〈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文学理论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杨爱君:《〈文心雕龙〉文体论之再认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涂光社先生概括指出“《文心》40%的篇章为文体论,刘勰也将其纳入‘纲领’中,所以一般《龙》学专著的概论有文体论的评介,乃至充分论证其结构原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科学性。由于‘史’是文体论的主干,有的学者认为刘勰的文体论也可视为分体文学史。穆克宏、缪俊杰等撰文强调文体论是刘勰立论的基础。”涂先生文章中还总结了张文勋等学者对于文学史观的研究。
    3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页。
    4汪春泓:《“龙学”研究领域的一部传世之著——黄霖先生新著〈文心雕龙汇评〉读后有感》,《中国出版》,2006年第1期。
    5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页。
    6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9页。
    1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2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37页。
    3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5—38页。
    4毕万忱:《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刘勰论汉赋》,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5张文勋:《刘勰论两汉文学》,《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
    6釜谷武志:《刘勰论东汉文学》,《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牟世金:《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文史哲》,1988年第1期。
    8龚克昌:《刘勰论汉赋》,《文史哲》,1983年第1期。
    9踪凡:《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勰论汉赋的文学成就》,阴山学刊,2004年第6期。
    10踪凡:《兴楚盛汉,蔚成大国——刘勰论汉赋的性质源流》,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
    11万奇:《〈文心雕龙·诠赋〉辨疑》,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第9期。
    1毕万忱:《刘勰论晋赋二题》,《文学评论》,1996年对3期。
    2穆克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勰论东晋文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穆克宏:《“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4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刘勰论王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1穆克宏:《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论左思》,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2高华平:《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成就及理论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3张亚权:《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的理论价值》,扬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萧晓红:《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的理论价值》,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李安纲:《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篇的贡献》,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2期。
    6岳进,《〈文心雕龙〉赋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9页。
    2李曰刚著,《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版,第351页。
    3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4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6页。
    5赵仲邑著,《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1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祖保泉著,《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3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刘勰论王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1刘永济先生认为:“骨制”即“体制”。(《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0页)杨明照先生认为:“骨制”二字不辞,疑当作“体制”。《定势》、《附会》两篇并有“体制”之文。(《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2页)。
    2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3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10页。
    4范注:《文选》作《让中书令表》,李善注曰:“诸《晋书》并云让中书监,此云令,恐误也。”
    1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48页。
    2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1页。(《班固传》原文见《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简体字本),中华书局,第894页)。
    3雅懿:雅正美好。裁密思靡:体裁绵密思想细致。《后汉书·班固传》:“博贯(通)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传论说:“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激,扬;诡,怪;抑,退;抗,进;指抑扬褒贬恰当),赡而不秽(芜杂),详而有体。”雅懿和赡博结合,所以裁密思靡。(《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
    4《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7页。
    1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
    1《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卷四,见《朱子全书》(第十九册),(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2“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第51页。
    2《文心雕龙·丽辞》:“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共心,正对所以为劣也。”(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89页)。
    3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与准备》,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
    4陈宏天等著,《昭明文选译注》(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519页。
    5李曰刚著,《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版,第351页。
    6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1东方树著,《昭昧詹言》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7页。
    2吴淇著,《六朝选诗定论》卷六,页2b、3a。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齐鲁书社据清刻本影印)第11册,第122页。
    1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4页。
    2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0页。
    3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页。
    4李曰刚著,《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版,第351页。
    5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6页。
    6赵仲邑著,《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7徐幹(字伟长),他的赋已残缺不全,还可以看到汉赋的夸张描绘手法纭镀攵几场罚骸捌浯ㄤ略蚝楹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沫扬奔。南望无垠,北顾无鄂(边)。”所以说“时逢壮采”(周振甫著,《文心雕龙注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8祖保泉著,《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9徐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记载《徐幹集》5卷,《徐氏中论》6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记载《徐幹集》5卷,《徐氏中论》6卷。《宋史·艺文志》记载《中论》10卷。到了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没有辑录徐幹的作品宕峡删度蠛何摹酚攵「1!逗何毫壹?中有《徐伟长集》1卷,内收赋9篇,文2篇,诗3首。徐幹的诗文亡佚在“七子”中最严重?袢擞嵘?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录徐幹诗4首,赋8篇,文2篇。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所收徐幹诗作较俞本多《赠五官中郎将》一首,赋则多录《冠赋》一篇。
    
    1《中论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6页)。
    2《中论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3《中论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4《中论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7页)。
    5《中论序》(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1 (晋)陈寿撰,《三国志·王粲传》(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47页。
    2《典论·论文》(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3《建安七子集》,俞绍初辑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1-263页。
    1徐湘霖著,《中论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序》第46页。
    2谭献著,范旭仑、牟晓朋整理,《复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3王鹏廷先生指出徐幹思想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天人关系问题、本末问题、名实问题、才德问题等几个方面。(王鹏廷著,《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10页)。
    4王鹏廷著,《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5王鹏廷著,《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284页。
    6曹丕《典论·论文》(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王鹏廷著,《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1“策勋鸿规”谓潘岳作《藉田赋》,左思作《三都赋》。《文选·藉田赋》注引臧荣褚《晋书》曰“泰始四年正月丁亥,世祖初藉于千亩,司空掾潘岳作藉田颂。”注又曰“藉田西征,咸有旧注。”是岳赋以此二篇为最巨制,故独有旧注。藉田尤关国家典制,彦和意即指此。(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0页)。
    2李曰刚著,《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版,第352-353页。
    3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4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5页。
    5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6页。
    6赵仲邑著,《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7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8祖保泉著,《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9穆克宏,《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论左思》,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1穆克宏,《策勋于鸿规,底绩于流制——刘勰论潘、陆赋》,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2岳进,《〈文心雕龙〉赋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左思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记载2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皆为5卷。近人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辑录《左太冲集》一卷。左思的作品留传下来的也很少。左思诗今存《悼离赠妹诗》2首、《咏史诗》8首、《招隐诗》2首、《杂诗》和《娇女诗》共14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7。左思文今存《三都赋》、《白发赋》两篇,此外,《齐都赋》、《七略》(刘勰《文心雕龙·指瑕篇》作《七讽》)皆仅存只言片语。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全晋文》卷74。其中,《文选》收录的有《三都赋》、《咏史》八首、《招隐诗》二首、《杂诗》一首。
    1参见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声律》注引范文澜、刘永济等先生的观点。(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6页)。
    
    1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2徐传武,文献,1998年第1期。
    3另外《文选集注》卷八引王隐《晋书》,记载左思“蜀事访于张载,吴事访于陆机”。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点校本,第2376-2377页。
    1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2徐美秋,《左思〈三都赋〉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张全生,《试论左思的文学创作》,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4周勋初,《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叶枫宇,《左思的才性与〈三都赋〉的艺术特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冷卫国,《左思〈三都赋〉及其辞赋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7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201页。
    8潘岳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记载《潘岳集》10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记载《潘岳集》10卷。《宋史·艺文志》记载《潘岳集》7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仅记载《潘黄门集》一卷。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记载潘岳作品集10卷。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记载《潘安仁集》5卷。今人王增文《潘黄门集校注》录潘岳诗15首,赋19篇,哀文9篇,诔11篇,祭文3篇,碑2篇,议2篇,表、书、颂、赞、箴、训各1篇。今人董志广《潘岳集校注》录潘岳诗14首,赋19篇,哀文9篇,诔11篇,祭文3篇,碑2篇,议2篇,表、颂、赞、箴、训各1篇。
    1见董志广校注,《潘岳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2005年版,第262-263页。
    2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80页。
    3王琳,《潘岳赋论》,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点校本,第1504页。
    5高国藩,《对西晋诗人潘岳的重新评价》,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6朱瑛,《潘岳人品及其诗赋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7王丽芬,《潘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刘德杰,《潘岳的思想与文风之形成》,河南大学,2003年。
    1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181页。
    2胡旭,《潘岳隐逸思想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3胡旭,《潘岳若干问题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朱瑛,《潘岳人品及其诗赋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江君,《从潘岳的创作看其心态与情感》,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王丽芬,《潘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朱瑛,《潘岳人品及其诗赋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王丽芬,《潘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穆克宏,《策勋于鸿规,底绩于流制——刘勰论潘、陆赋》,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1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2页。
    2李曰刚著,《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版,第353-354页。
    3“底”,引致。《左传》昭公元年:“底禄以德。”注:“底,致也。”阮元谓经典中当“致”讲的底,皆应作“厎”,之而切。《尚书·禹贡》:“覃怀底绩。”底绩就是获致成绩。《附会》篇:“克终底绩,寄深写远。”(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4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5页。
    5赵仲邑著,《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6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157页。
    7祖保泉著,《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1陆机的作品较多,陆云曾“集兄文为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记载《陆机集》14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皆为15卷。《宋史·艺文志》记载《陆机集》10卷。近人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辑录《陆士衡》集10卷。今人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仍分10卷,书后有《陆机集补遗》3卷,附录包括:陆机的专著(晋纪、洛阳记、要览),陆机的传记资料、陆机集序跋,较为完备。今人刘运好著《陆士衡文集校注》,亦为10卷,书后有补遗、存疑作品4卷,赋诗文总评,附录包括:陆士衡年谱、陆士衡传记资料,较为完备。
    2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4—1815页。
    3学者们多认为“矜重”指《晋书·陆机传》中提到的:“机服膺儒术,非礼不动。”
    
    1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9页。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 (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著,《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1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178页。
    2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3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4吴云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647-655页。
    5成公绥的作品,《晋书·文苑·成公绥传》记载“所著诗赋杂笔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记载《成公绥集》9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记载《成公绥集》10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有《晋成公子安集》1卷。严可均《全晋文》卷五十九辑录其文有《天地赋》、《啸赋》等36篇,其中《啸赋》选入《文选》卷十八。
    1穆克宏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6页。
    2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8页。
    3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点校本,第2373页。
    4“成公绥的赋较有特色的是《啸赋》。啸是当时名士一种特殊的癖好,就象他们喜欢服五石散和喝酒一样……成公绥本人也善于长啸,‘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晋书》本传)所以他这篇赋对啸的描写颇为形象……”(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184页)
    5“长啸是最能体现潇洒不羁倜傥放达的魏晋风度的行为方式之一。《啸赋》表面上写嘹亮奇妙自然之至的啸声,其深层内涵却是凸现‘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晞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啸赋》)遗世高蹈的心灵形象。在表现蔑世骇俗、超然出尘之致上,《啸赋》与前举诸赋殊途同归……”(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6余江,《妙音极乐自然至和——成公绥〈啸赋〉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彭岩的《成公绥〈啸赋〉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2樊荣,《啸、〈啸赋〉与魏晋名士风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3樊荣,《成公子安〈啸赋〉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阐释》,名作欣赏,2005年第10期。
    4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25页。
    5吕则丽,《指千秋以厉响,俟寂寞之来和——成公绥赋论》,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连镇标著,《郭璞研究·序言》2002年7月版,第245页。
    7张克锋,《成公绥〈隶书体〉的文学特征与书法理论价值》,社会纵横,2007年第1期。
    1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2页。
    2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3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5页。
    4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6页。
    5赵仲邑著,《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6郭璞(字景纯)的《江赋》,先写长江的源流,再写三峡和澄潭,再写江中物产,如鱼类、鸟类以及矿物等,再写风平浪静的景色和长江的水路交通,写江上渔夫以及神灵等。写得富文采而有条理,所以说“缛理有余”。(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7祖保泉著,《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8据《晋书·郭璞传》记载:“璞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一篇。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隋书·经籍志》记载17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皆为10卷。《宋史·艺文志》记载6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录《郭弘农集》2卷。清代严可均《全晋文》和丁福保《全晋诗》都辑录了郭璞的作品。
    1詹锳先生引《晋书·元帝纪》:“建武之年,……置史官,立太学。……四年,置《周礼》、《易》、《仪礼》、《公羊》博士。”认为:“‘披文建学’,谓览文籍,建立学校。”
    2连镇标著,《郭璞研究·序言》,2002年7月版,第2-3页。
    1连镇标著,《郭璞研究·序言》,2002年7月版,第245页。
    2连镇标著,《郭璞研究·序言》,2002年7月版,第246-253页。
    3马凌云,《郭璞创作神异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连镇标著,《郭璞研究·序言》,2002年7月版,第254页。
    5曹道衡,《郭璞和〈游仙诗〉》,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6汪春泓,《钟嵘〈诗品〉关于郭璞条疏证——兼论钟嵘诗歌审美理想之形成》,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7高国藩,《郭璞简论》,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
    8刘海波,《郭璞游仙诗中忧患意识研究》,延边大学,2006年。
    9连镇标先生认为:“郭璞的《客傲》,虽不以赋命篇,但从其形式、内容上来看,仍不失为一篇地道的辞赋”。(连镇标著,《郭璞研究·序言》,2002年7月版,第25页)。
    
    1曹道衡著,《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2见《文心雕龙·杂文》篇。
    3见《文心雕龙·才略》篇。
    1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4-85页。
    2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2-153页。
    3李曰刚著,《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版,第354-355页。
    4杨明照著,《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5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5页。
    6牟世金、陆侃如著,《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6页。
    7赵仲邑著,《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8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9祖保泉著,《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1袁宏作品,《晋书·文苑·袁宏传》记载,“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记载《袁宏集》15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皆为20卷。严可均《全晋文》卷五十七辑录袁宏文有《后汉纪序》、《三国名臣序赞》、《东征赋》等18篇。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四辑录袁宏诗有《咏史诗》等六首。《文选》卷四十七选录了《三国名臣序赞》。袁宏也是史学家,他的《后汉纪》三十卷,是著名的东汉编年史。
    2詹锳著,《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8页。
    
    1苑明晨,《强正亮直富才华——阳夏名士袁宏述评》,周口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2曹道衡,《论袁宏的创作及其〈后汉纪〉》,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3苑明晨,《强正亮直富才华——阳夏名士袁宏述评》,周口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酎宴赋》:朱帷赫以霞布。《夜酣赋》:开金扉,坐琼筵。卫姬进,郑女前。形窈窕以纤弱,艳妖冶而清研。似春兰之齐秀,象明月之双悬。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文心雕龙研究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6.詹锳.《文心雕龙义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9.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M] .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
    10.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11. (梁)萧统.《文选》[M] .成都:岳麓书社,2002.
    1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7.
    13. (清)刘熙载.《艺概笺注》[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4.马积高.《赋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6.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9.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0.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1.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2.吴云,唐绍忠.《王粲集注》[M] .郑州:中州书画社,1984.
    23.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4. (宋)范晔.《后汉书》(简体字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5. (晋)陈寿.《三国志》(简体字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6. (唐)房玄龄.《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27.连镇标.《郭璞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8.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9.吕艳.《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30.徐美秋.《左思三都赋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31.朱瑛.《潘岳人品及其诗赋研究》[D]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32.刘德杰.《潘岳的思想与文风之形成》[D] .开封:河南大学,2003.
    33.王丽芬.《潘岳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34.马凌云.《郭璞创作神异性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34.毕万忱.刘勰论汉赋三题[J] .学术研究丛刊,1983,(2).
    35.张文勋.《刘勰论两汉文学》[J] .思想战线,1983,(3).
    36.牟世金.《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J] .文史哲,1988,(1).
    37.龚克昌.《刘勰论汉赋》[J] .文史哲,1983,(1).
    38.踪凡.《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勰论汉赋的文学成就》[J] .阴山学刊,2004,(6).
    39.踪凡.《兴楚盛汉,蔚成大国——刘勰论汉赋的性质源流》[J] .天府新论,2004,(6).
    40.毕万忱.《刘勰论晋赋二题》[J] .文学评论,1996,(3).
    41.穆克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勰论东晋文学》[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42.穆克宏.《“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43.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刘勰论王粲》[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44.穆克宏.《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论左思》[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45.高华平.《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成就及理论价值》[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3).
    46.张亚权.《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的理论价值》[J] .扬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47.萧晓红.《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的理论价值》[J]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8.李安纲.《试论〈文心雕龙·诠赋〉篇的贡献》[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2).
    49.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刘勰论王粲》[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50.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与准备》[J] .中州学刊,1987,(3).
    51.赵松元.《“王粲登楼”与登楼怀乡的传统——〈登楼赋〉的文学价值之新认识》[J] .中国韵文学刊,1996,(1).
    52.王悦.《登高之作的里程碑——谈王粲〈登楼赋〉的文学地位及影响》[J] .济南大学学报,2007,(3).
    53.徐公持.《“魏晋之赋首”——读王粲〈登楼赋〉》[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6).
    54.顾农.《徐干论》[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55.穆克宏.《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论左思》[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56.徐传武.《左思〈齐都赋〉探微》[J] .文献,1998,(1).
    57.王琳.《潘岳赋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5).
    58.王增文.《潘岳和他的诗赋哀诔》[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4,(2).
    59.穆克宏.《策勋于鸿规底绩于流制——刘勰论潘、陆赋》[J] .中国文学研究,1988,(3).
    60.张克锋.《成公绥〈隶书体〉的文学特征与书法理论价值》[J] .社科纵横,2007,(1).
    61.曹道衡.《论袁宏的创作及其〈后汉纪〉》[J] .辽宁大学学报,1992,(2).
    62.苑明晨.《强正亮直富才华——阳夏名士袁宏述评》[J] .周口师专学报,1997,(3).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