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法偏误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随着人们对学习者心理认知机制的逐步重视,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引发了人们的兴趣,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学习策略角度对汉语语法偏误进行研究,探讨学习策略与语法偏误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则尚未见到。本文作了这一方面的尝试。为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建立了一个10万字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的平行语料库,与此同时,对每一个语料生成者的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对其中两名学习者进行了为时两年的跟踪观察,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学习策略角度出发,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偏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偏误成因可以分为根源和诱因两个不同的层面,根源包括L1和L2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诱因则是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诱因的形成要以根源为基础,而根源必须通过诱因起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学习者的语法偏误与学习策略呈显著负相关,同一个语法偏误是多个学习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学习策略的动态变化也会对语法偏误的动态变化产生影响。针对语法偏误和学习策略的这些特点,本文最后分别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对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Study on grammatical errors is one of the key topic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2) as well as a much-talk-about topic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meanwhile, scholars have become interested in doing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 of learning strategy as people had attached more importace 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of learners. However, there isn't any research pursue the way of studying grammatical errors from the aspect of learning strategy and exploring the realtions between grammatical errors and learning strategy. This is what I attempt to look into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order to finish this task, a parallel corpus which combines 100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respectively from the first language (L1) learners and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ers is set up as the basis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each learner that concerned in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trailed, and two of them have been tracked for two years. On this basis, an in-depth research on grammatical errors for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s pursued by intergrat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static study and dynamic study.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reflects that such kinds of grammatical errors come from two levels of causes, the root causes and inducement causes. The root causes can b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sparity between L1 and L2, individual disparity of learner and disparity of learning enviornment, while inducement causes mainly come from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learners. The root causes are always the basis of inducement causes. However, without inducement causes, root causes will not work smoothly.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grammatical errors don't have any relations with the learning strategy. A grammatical error may possibly come from several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meanwhile, dynamic changes in learning strategy may influence the dynamic changes in grammatical errors. In light of the above features of grammatical errors and learning strategy, I attempt to give some personal advice on "how to teach" and "how to learn".
引文
①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②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53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①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第17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盛炎《语言教学原理》,第96页,重庆出版社,1990年。
    ③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第5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盛炎《语言教学原理》,第101页,重庆出版社,1990年。
    ②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内部资料),第50页。
    ①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第333-336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参见《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9710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3期。
    ②这里核心期刊除上述四种刊物外,还包括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所有中文核心期刊。
    ①李大忠《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年第2期。
    ②肖奚强《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
    ③赵金铭《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④朱其智、周小兵《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⑤参见《语言与翻译》,2003年第1期。
    ⑥分别参加《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和《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⑦参见《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⑧参见《汉语学习》,2007年第1期。
    ⑨柳英绿《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年第6期。
    ⑩劲松《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
    11李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的认知分析》、《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分别见《语言与翻译》,2005年第3期、2006年第3期。
    12曹春梅《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被动句习得偏误及原因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②邹洪民《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2期。
    ③方绪军《中介语中动词句的配价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顾英华《新疆汉语学习者二价动词配价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年第4期。
    ①参见注13.
    ②高玮《留学生作文的认知分析》, 《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③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
    ④参见注11.
    ⑤丁安琪《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⑥韩在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3年第4期。
    ⑦崔立斌《语言棱镜中的“存在”——从汉韩存在句之差异看韩国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⑧宫本幸子《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常见的表达错误》,《汉语学习》,2000年第4期。
    ⑨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汉语学习》,2000年第5期。
    ⑩亓华《日本留学生汉语语段表达中母语“た”的特殊迁移现象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1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年第6期。
    12顾英华《新疆民族学生汉语习得中的动词句配价偏误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少数民族学生作文中的汉语偏误分析及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3参见注13.
    14曹春梅《少数民族学生介词误代偏误及其原因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①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1期。
    ②郭颖雯《篇章语言学与语段、语篇口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
    ③杨春《英语国家学生初级汉语语篇照应偏误考察》,《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
    ④陈晨《英语国家学生中高级汉语篇章衔接考察》,《汉语学习》,2005年第1期。
    ⑤刘苏乔《表比较的“有”字句浅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①董淑慧《“A归A”的语义、语篇功能及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
    ②张宝林《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3期。
    ①方欣欣《中高级水平韩国学生的教学重点》, 《汉语学习》,2001年第5期。
    ②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③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句型的确立依据与排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4期。
    ①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
    ②例如陈珺《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朱其智《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7年第3期。
    ①徐子亮《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4期。
    ②也有学者认为可以把1975年J. Rubin的论文"What'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在TESOL Quarterly上的发表看成是国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正式启动,参见文秋芳主编《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第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以上部分内容引自钱玉莲《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27-28页,2007年,世界图书出版社。
    ②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①陆剑明,《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钱玉莲)序言,2007年,世界图书出版社。
    ①参见秦晓晴(1996)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
    ② Green M J, Oxford R. A closer look at learning strategies,12 proficiency, and gender [J]. TESOL, 1995. Q vol.29转引自钱玉莲(200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①参见秦晓晴(1996)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
    ②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Arnold, a member of the Hodder Headline Group,1996.转引自钱玉莲(200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③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①吴勇毅《汉语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与介入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①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第77页
    ②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第77页
    ①莱克特量表是目前社会调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量表形式,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A.Likert于1932年制定的,是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被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
    ②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③数据转引自Oxford&Nyikos(1989)
    ①《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②林崇德,《学习与发展》,第396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③参见钱玉莲《留学生汉语输出学习策略研究》,第102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①“3.1”表示第三章中出现的第一个例句,下同。
    ②表示文章来源为留学生偏误语料库文章编号为2的作文,下同。
    ③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
    ①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1期。
    ②刘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朱德熙《语法讲义》,第25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②这13类特殊句型是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高教出版社,1996年)中提出的9种汉语特殊句型的基础上参照“HSK动态语料库“的做法归纳而成。
    ①James, Carl.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gman.,第24页。
    ②参见周小兵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第36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参见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编著《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及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四章,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②James, Carl.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gman。(251 页——254页)
    ①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第1页。书海出版社,1998年。
    ①参见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第356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刘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第32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句型的偏误率=该句型的误用次数+滥用次数+漏用次数/该句型的出现次数
    ①周文华《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兼语句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①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第335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②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0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 R. Lado 《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1957。
    ①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第515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参见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29页,1986年。
    ④ Eckman.1977.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③参见徐杰《普遍语法原则及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徐菁玉《韩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硕士论文,2009年。
    ①刘玉川《泰国初级学生汉语补语习得偏误分析》第29页,硕士论文,2008.这一数据比我们统计的略高,可
    能与受试对象的程度有关。(刘文受试对象为初中级,我们为中高级)
    ② 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29页,1986年.
    ③ James, Carl.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gman.,第32页。
    ①参见刘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第24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③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①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第153页,
    ①干红梅《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泛化性偏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卷。
    ① Jack C., Richards Error Analysis. London:Longman,1974.
    ② James, Carl..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gman.,1998
    ①《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第158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第477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③参见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④两位受试为笔者班上的一对来自泰国的表兄弟,来中国前没有接触汉语,来中国之后两人一直在同一个班学习,同时两人合租一套房子,即无论课堂学习环境还是课外学习环境两人都是高度一致的。
    ①参见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邵菁《统计方法在第二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汉语学习》,2006年第6期。
    ①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第107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①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一项实证研究》,《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①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②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
    ③曾琳《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考试周刊》,2008年第52期。
    ①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32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第1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② Rebecca L.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第2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①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认知心理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
    ①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②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第333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研究,1999年第2期。
    ②参见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第337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①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①马庆株(1992)指出:程度补语“多“前头的述语仅限于少数几个心理动词、感受动词、变化动词,如”满意、关心、明白、担心、小心、安心、挤“等。在这里,动词“变”不在上述动词范围之类。参见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①李晓琪《现在汉语虚词讲义》中前言部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②周小兵《第二语言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魏红《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年第2期。
    ①鲁健骥《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
    ②魏红《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第2期。
    ③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①张文国,张文强.《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广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②孔见《从“有”与"have"谈开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③王国检,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南开语言学刊,2008第2期.
    ①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5期。
    ②参见附录第66项和第68项。
    ③参见吴勇毅《不同环境下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2007年,博士论文。
    ①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第10—1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同注22.
    ①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第154—15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①参看高远《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第338—339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①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第5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①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①卢秋萍,《建构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陕西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2007,博士学位论文。
    ②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①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②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2007,博士学位论文。
    ①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第6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①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第31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第31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第114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①张黎、张静贤、聂学慧编著《商务口语教程》,第53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课文全文参见附录2。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0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倪明亮《未来高级阶段汉语基础课教材的框架构想与设计》,参见李杨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第245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0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王鸿雁《浅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系统性》,现代语文,2009年第4期。
    ① Yang, Nae-Dong, An interviewing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strategy use,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8.
    ①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第11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②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宗廷虎,《一部创获迭出的修辞学新著——评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第1期。
    ①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253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①节选自张黎、张静贤、聂学慧编著《商务口语教程》,第53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第16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③崔希亮《欧美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④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①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第1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盛炎.语言教学与原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0]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4]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15]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7]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8]程美珍、李珠.汉语病句辨析900例.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1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1]杜晓新、冯震著.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2]任雪梅.外国留学生汉语离合词偏误分析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4]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25]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6]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7]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28]高海虹.交际策略能力研究报告——观念与运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29]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0]王晓钧.华语语法习得探讨.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3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3]任长慧.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4]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5]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36]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37]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8]刘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39]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0]程晓堂等.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42]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3]吴丽君等.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
    [44]吴勇毅.我们真的以学生为中心了吗.对外汉语论丛(2).竟成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5]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46]吴勇毅.听力理解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的习得.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赵金铭主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
    [47]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8]杨德峰.汉语的结构和句子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9]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0]王永德.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的比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5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吴勇毅.学习策略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学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跨 文化视角》.潘文国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3]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
    [54]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5]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6]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7]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8]饶振辉.英语学习策略中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9]钱玉莲.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60]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1]江新.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2]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3]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4]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6]张旺熹.对外汉语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7]李宝贵.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本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8]曾文光、曹荣.学习主体分析.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0]马轶.非汉字圈初级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分析与思考.对外汉语教研论丛第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2]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3]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4]赵金铭.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5]赵金铭.差比句偏误的类型与共性.《汉语教学学刊》.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6]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77]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8]王永德.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9]赵金铭.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0]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1]肖奚强.汉语中介语语法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2]赵金铭等.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3]钱玉莲、赵晴菊.留学生汉语输出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84]卢伟.网络环境下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第5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2]Lambert,W.1974.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F.Aboud and Meade(eds.)1974.
    [3]Rubin,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TESOL Quarterly.1975.
    [4]James, Carl. Contrastive Analysis.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0.
    [5]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OUP.1981.
    [6]Rubin,J. Study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1.
    [7]Duffy,G..Fighting off the Alligatores:What Research in Real Classroom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1982,
    [8]Huang,Xiao-hua. 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 Chinese University in HongKong:Unpublished M.A.thesis.1984.
    [9]Chamot,A.,J.O'Malley,L.Kupper,and M.Impink-Hernandez. A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First year Report. Rosslyn, Va.:Interstate Research Associates.1987.
    [10]Rubin, J. Learner strategies:theoretical assumptions, research history and typology. In Wenden,A.&J.Rubin(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7.
    [11]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UP. 1985.
    [12]Chamot,A.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In A.Wenden&J.Rubin
    [13](eds.).1987.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Prentice Hall.1987.
    [14]Chamot,A.,L.Kupper,and M.Impink-Hernandez. A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Findings of the Longitudinal Study.McLean,Va.: Interstate Research Associates.1988.
    [15]Oxford,R.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16]O'Malley,J.,and A.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7]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L2 lexi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advanced learner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
    [18]Klassen,J.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freshman English students in Taiwan: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Chico.1994.
    [19]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0][英]马丁.韦德尔,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刘润清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1]James, Carl.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gman.1998.
    [22]Stem,H.H.198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3]Seliger,H.&E.Shohamy.198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4]Cohen, Andrew D.1998.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London:Longma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5]Ellis,R.1997.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6]Cohen,A.D.1998.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AddisonWesley Longman Limited,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0.
    [27][美]John B. Best,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8]O'Malley, J. Michael & Chamot, Anna Uhi.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UP/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Odlin, Terence.1989.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CUP./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0]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庞维国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1]Susan Hunston,应用语言学中的语料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2]Macaro, Emesto.2001.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33]Rebecca L. Oxford,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第3期。
    [2]梅立崇等.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第4期。
    [3]吴英成.学生华文作文的偏误与其学习策略关系的初探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4]黄旭.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第4期。
    [5]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第3期。
    [6]温晓虹.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3期。
    [7]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第1期。
    [8]温晓虹.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世界汉语教学,1992第3期。
    [9]桂诗春.认知与外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第4期。
    [10]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3第1期。
    [11]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汉语学习,1993第1期。
    [12]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第2期。
    [13]吕必松.论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第2期。
    [14]鲁健骥.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第2期。
    [15]孙德坤.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第4期。
    [16]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第1期。
    [17]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第1期。
    [18]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1994第3期。
    [19]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第4期。
    [20]卢治平.中介语理论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初探.语言与翻译,1995第2期。
    [21]蒋祖康.语法习得次序与语法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2期。
    [22]温晓虹.主体突出与汉语存在句的习得.世界汉语教学,1995第2期。
    [23]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3期。
    [24]李大忠.语法偏误分析二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第4期。
    [25]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汉语学习,1995第6期。
    [26]李大忠.“使”字兼语句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6第1期。。
    [27]文秋芳.传统和非传统学习方法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现代外语,1996第1期。
    [28]陈小荷.跟副词/也0有关的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6第2期。
    [29]高宁慧.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世界汉语教学,1996第2期。
    [30]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外语教学,1996第4期。
    [31]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趋势及其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第4期。
    [32]文秋芳.管理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中国大学教学,1996第4期。
    [33]文秋芳、王海啸.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第4期。
    [34]文秋芳、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成绩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第4期。
    [35]王绍新.超单句偏误引发的几点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第4期。
    [36]王建勤.汉语‘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世界汉语教学,1997第3期。
    [37]马广惠.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研究.外语界,1997第2期。
    [38]刘儒德.论学习策略的实质.心理科学,1997第21卷。
    [39]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8第1期。
    [40]秦晓晴.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1998第1期。
    [41]王立非.学习策略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1998第2期。
    [42]白丁,试谈语言学习中的偏误及其作用.语言与翻译,1998第3期。
    [43]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外语界,1998第3期。
    [44]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第4期。
    [45]肖奚强.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09第1期。
    [46]李大忠.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2期。
    [47]钱旭菁.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2期。
    [48]肖奚强.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第2期。
    [49]黄理秋、施春宏.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分析.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第3期。
    [50]刘津开.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猜词能力与外语水平.外语教学,1999第3期。
    [51]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第3期。
    [52]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汉语学习,1999第3期。
    [53]沙平.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9第4期。
    [54]王建勤.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世界汉语教学,1999第4期。
    [55]卢伟.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6]全裕慧.使动”义的”动词+结果补语”结构的教与学.汉语学习,1999第5期。
    [57]罗青松.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6期。
    [58]林立.国外英语学习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6期。
    [59]沙平.第二语言教学面临的文化转向.教育评论,2000第1期。
    [60]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第1期。
    [61]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第1期。
    [62]蔡崇尧.对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中偏误的分析.语言与翻译,2000第1期。
    [63]王建勤.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第2期
    [64]怡冰.维族学生和欧美学生汉语典型语法偏误的对比分析.语言与翻译,2000第2期。
    [65]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0第2期。
    [66]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2000第3期。
    [67]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国外外语教学,2000第4期。
    [68]刘治、朱月珍.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0第4期。
    [69]宫本幸子.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常见的表达错误.汉语学习,2000第4期。
    [70]日吕滇雯.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汉语学习.2000第5期。
    [71]柳英绿.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第6期。
    [72]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第6期。
    [73]元华.日本留学生汉语语段表达中母语“た”的特殊迁移现象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6期。
    [74]温晓虹.汉语习得偏误及改错的效益.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期。
    [75]徐子亮.国学生的汉语中介语现象再认识.汉语学习,2001第1期。
    [76]肖奚强.外国学生照应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丛论之三.汉语学习,2001第1期。
    [77]肖奚强.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1第1期。
    [78]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第2期。
    [79]江新.外国学生形声字表音线索意识的实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第2期。
    [80]张园.受俄语母语干扰的汉语交际切分偏误分析——汉俄语言对比的一个侧面.外语学刊,2001第2期。
    [81]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国外外语教学,2001第4期。
    [82]王魁京.浅论对汉语学习者的“句群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应用,2001第4期。
    [83]辛平.对11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偏误的统计分析及对汉语写作课教学的思考.汉语学习,2001第4期。
    [84]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第4期。
    [85]吴勇毅.汉语“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与介入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第4期。
    [86]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2001第4期。
    [87]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心理科学第24卷,2001第5期。
    [88]方欣欣.中高级水平韩国学生的教学重点.汉语学习,2001第5期。
    [89]丁安琪.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第6期。
    [90]顾英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法偏误分析及维汉语言对比.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1期。
    [91]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J].外语教学,2002第1期。
    [92]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第1期。
    [93]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1期。
    [94]邹洪民.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2002第2期。
    [95]赵金铭.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96]刘苏乔.表比较的“有”字句浅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97]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国外外语教学,2002第3期。
    [98]施家炜.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2第4期。
    [99]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2002第4期。
    [100]成燕燕.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5期。
    [101]邓小宁.“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汉语学习,2002第6期。
    [102]胡英.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虚词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
    [103]柳燕梅、江新.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回忆默写法与重复抄写法的比较.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1期。
    [104]黄立、钱旭菁.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的生成性词汇知识考察.汉语学习,2003第1期。
    [105]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2期。
    [106]顾英华.新疆民族学生汉语习得中的动词句配价偏误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第2期。
    [107]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外语教学,2003第3期。
    [108]凌德祥.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3期。
    [109]徐子亮.中外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相异性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第3期。
    [110]韩在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3第4期。
    [111]郭颖雯.篇章语言学与语段、语篇口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第5期。
    [112]江新.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关系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第6期。
    [113]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之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第期。
    [114]劲松.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汉语学习,2004第1期。
    [115]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外国语言文学,2004第1期。
    [116]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4第1期。
    [117]文秋芳、王立非.对外语学习策略有效性研究的质疑.外语界,2004第2期。
    [118]李丽娜.关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调查报告.汉语学习,2004第3期。
    [119]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第3期。
    [120]钱玉莲.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第3期。
    [121]张豫峰.“X+前后/左右/上下”的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3期。
    [122]杨春.英语国家学生初级汉语语篇照应偏误考察.汉语学习,2004第3期。
    [123]徐子亮.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世界汉语教学,2004第4期。
    [124]顾英华.新疆汉语学习者二价动词配价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第4期。
    [125]聂丹.语气副词“竟”及其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5期。
    [126]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9期。
    [127]顾英华.少数民族学生作文中的汉语偏误分析及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128]陈晨.英语国家学生中高级汉语篇章衔接考察.汉语学习,2005第1期。
    [129]孙红娟.对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连动句教学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5第1期。
    [130]李蕊.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世界汉语教学,2005第1期。
    [131]李金静.“在+处所”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5第1期。
    [132]王瑞敏.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1期。
    [133]刘俊玲.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语言文字应用,2005第1期。
    [134]陈钰、吴勇毅.通向成功的语言学习——评《语言学习策略——每个教师都应该知道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第1期。
    [135]钱旭菁.词义猜测的过程和猜测所用的知识——伴随性词语学习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5第1期。
    [136]司建国等.中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国外外语教学,2005第1期。
    [137]陈珺.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第2期。
    [138]肖奚强.外国学生“除了”句式使用情况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第2期。
    [139]袁毓林.试析中介语中跟“没有”相关的偏误,世界汉语教学.2005第2期。
    [140]李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语言与翻译.2005第3期。
    [141]崔希亮.欧美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5第3期。
    [142]陈晨.英语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在篇章连贯方面的常见偏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3期。
    [143]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5第4期。
    [144]黄玉花.韩国留学生的篇章偏误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
    [145]杨洪建.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否定结构的偏误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
    [146]袁毓林.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第6期。
    [147]钱玉莲.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05第6期。
    [148]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第1期。
    [149]李泉.143,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1期。
    [150]徐子亮.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第1辑。
    [151]曹春梅.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被动句习得偏误及原因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
    [152]王阿舒.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遗漏现象分析.语言与翻译,2006第2期。
    [153]李彤.中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双音节动词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2期。
    [154]李炜东.中级汉语学生的语篇衔接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2期。
    [155]元华.韩国留学生自我介绍文的“中介语篇”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2期。
    [156]徐建宏.试论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2期。
    [157]高玮.留学生作文的认知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2期。
    [158]王健昆.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语篇逻辑连接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第2期。
    [159]吴勇毅.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TCFL).汉语教学学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辑。
    [160]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偏误分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3期。
    [161]成燕燕.哈萨克族汉语“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2006第3期。
    [162]李遐.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2006第3期。
    [163]董淑慧.“A归A”的语义、语篇功能及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6第4期。
    [164]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世界汉语教学,2006第4期。
    [165]赵成新.从中介语语篇偏误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语篇衔接偏误为例.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
    [166]赖鹏.汉语能愿动词语际迁移偏误生成原因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第5期。
    [167]郑艳群.中介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分析.汉语学习,2006第6期。
    [168]李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介词习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6期。
    [169]王新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及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
    [170]朱其智.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第1期。
    [171]曹春梅.少数民族学生介词误代偏误及其原因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第1期。
    [172]周小兵.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7第1期。
    [173]王利峰.形容词定语后“的”字隐现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07第2期。
    [174]白荃.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对”的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175]李姝.试析同义词“常常”和“常”的习得试析同义词“常常”和“常”的习得.成人教育,2007第3期。
    [176]朱其智.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7年3期。
    [177]崔立斌.语言棱镜中的“存在”——从汉韩存在句之差异看韩国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178]赵维东.韩国留学生汉语交际策略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7第5期。
    [179]王新菊.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
    [180]肖静、王惠莲.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了”的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大众文艺(理论),2009第1期。
    [181]周小兵.非母语者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程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第1期。
    [182]陈盈新.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分析.语文学刊,2009第6期。
    [183]申雪.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双宾语句偏误分析.语文学刊,2009第24期。
    [184]冯杨.留学生时间词语偏误原因分析.大众文艺,2010年第3期。
    [185]彭淑莉.留学生习得“被”字句的缺失类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第3期。
    [186]肖艳.越南学生学习汉语人称照应衔接手段的偏误分析,语文学刊.2010第4期。
    [187]应玮.韩日留学生HSK作文中方位词“里”的偏误探究.现代语文,2010第9期。
    [188]施艳婷.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第11期。
    [189]孙海平.日本学生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第11期。
    [1]柯彼德.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法体系急需修改的要点.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2]王魁京.“中介语”的产生与言语行为主体的思维活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3]彭利贞.对外汉语教学与中介语.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洪丽芬.马来西亚汉语学生与教师的交际策略探讨.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彭利贞.论中介语的语篇层次.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篇章偏误分析.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罗青松.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孙德金.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施家炜.来华欧美留学生汉字习得研究实验报告.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学位论文:
    [1]陶凤鸣.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2002。
    [2]鄢胜涵.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4。
    [3]周磊.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汉语听力理解的关系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4。
    [4]强薇.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5。
    [5]李雅梅.泰国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2005。
    [6]鲁洲.日本留学生汉语阅读策略调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2005。
    [7]海珂.留学生汉语口语交际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
    [8]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6。
    [9]李培.中级水平韩日留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北京语言 大学.硕士].2006。
    [10]李姜.初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7。
    [11]吴勇毅.博士论文.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2007。
    [12]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段学习策略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7。
    [13]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2008。
    [14]梁艳洁.外语学习动机.词汇学习策略和词汇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8。
    [15]刘玉川.泰国初级学生补语习得偏误分析.[厦门大学.硕士].2008年。
    [16]王瑞.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词汇心理表征发展过程与造词偏误的心理机制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2009。
    [17]李银京.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9。
    [18]徐菁玉.韩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9。
    [19]周岚钊.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双宾结构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9。
    [20]韩冠玲.泰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2009。
    [21]张静.从学习者个体差异看人格特质、语言学习策略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2010。
    [22]徐新颜.中级水平日韩、欧美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
    [23]初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广西师范大学.硕士]。
    [24]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力理解中的元认知策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