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罪构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其中,将刑法第201条规定的“偷税罪”修改为“逃避缴纳税款罪”(简称逃税罪)。非常准确的定性了该罪的本质特征,对今后我国打击税收违法犯罪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但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修正案(七)》有关“逃税罪”之规定,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看法不一。鉴此,本文着重就逃税罪的构成进行深入研究。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逃税罪的主体”。从纳税义务的来源入手,就纳税人的概念以及逃税罪主体的具体范围进行了阐述。对几种特殊的纳税主体能否成为逃税罪主体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扣缴义务人不能成为逃税罪主体,分析了税务代理人构成逃税罪的几种情况,对特殊的单位形式是否构成逃税罪进行了分析,对承包、租赁、联营、合作经营方式中逃税罪主体以及无证经营者、非法经营者能否成为逃税罪主体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逃税罪侵犯的客体”。通过对刑法理论中犯罪客体的几种主要观点对比,本文认同“法益论”的观点,针对逃税罪,主张逃税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国家税收征管制度和国家财税收入权。对逃税罪的侵犯对象和目的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逃税罪的主观方面”。逃税罪主观方面为故意,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论述了逃税罪故意的认定,提出逃税罪主观方面可包括间接故意,最后对逃税罪主观内容的目的和动机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逃税罪的客观表现”首先分析了逃税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然后对逃税罪“数额加比例”定罪模式进行了评析,指出了“数额加比例”定罪模式的弊端,并从逃税数额、应纳税额、计算期间、多次逃税、累计计算等影响到逃税罪定罪几种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刑法修正案(七)》第3条具体修改内容进行了总结,对逃税行为采取概括式表述、不申报的规定、数额标准改变、扣缴义务人只采用数额定罪、免责条款的规定进行了阐述。
The Amendment to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mendment Seventh to Criminal law) was adopted at the seven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Elev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Feb.28,2009. Among that crime of tax evasion 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icle 201 of the original Criminal Law is revised into "evading payment of tax" (referred to as evading tax).It has accurately define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me after revising the crime of tax evasion into crime of evading payment of tax, and it will exert act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on fighting against Tax Evasion in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However theorists and substantive industry disagree with the way how to properly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provision of "evading payment of tax" in the Amendment Seventh to Criminal Law.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stresses on and deepens the analysis of criminal constitution of tax evas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main tax dodg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urce of tax obligations, it discourses the definition of taxpayers and specific scope of the tax dodgers. Analyzing several special taxpayers on whether they can turn to the tax dodgers; it presents that the withholding agent cannot be the tax dodger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 It analyzes situations when tax agent constitutes a crime of tax evasion and whether the special forms lead to the crime of tax evasion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objective of tax evasion. By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views about crime objective in criminal law theory, it approves "the law profit theory". To the crime of tax evasion, it proposes the object infringed by it is complex, including country tax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national finance and taxation income power. The third part is "evading taxes crime's subjective aspect", from the understanding factor and the will factor, it recognizes intentional crime, and proposes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the crime including indirect intention. The fourth part is the obj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evading taxes crime.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rime, then evaluates the crime pattern of "the amount plus the proportion" of evading taxes crime, Finally, the concrete revision content of the third article in "Criminal law Bill for amendment Seventh" is concluded here, and so forth.
引文
①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第184页。
    ①何秉松主编:《税收与税收犯罪》,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①刘蓉、刘为民著:《宪政视角下的税制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①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2页。
    ②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③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①何秉松主编:《税收与税收犯罪》,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①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730页。
    ②张旭主编:《涉税犯罪的认定处理及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曹康、黄河主编:《危害税收征管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①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页。
    1.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守文著:《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吴亚荣主编:《中国税收犯罪通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
    5.何秉松主编:《税收与税收犯罪》,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6.赵秉志主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李永君主编:《税收犯罪认定处理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8.朱光肖、魏塞娟著:《新型经济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胡学相、陈云华主编:《经济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版。
    10.曹康、黄河主编:《危害税收征管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王松苗文向民主编:《新刑法与税收犯罪》,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
    12.高铭暄著:《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15.黄京平著:《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周其华著:《新刑法各罪适用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7.赵长青著:《经济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8.刘蓉、刘为民著:《宪政视角下的税制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9.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0.张旭主编:《涉税犯罪的认定处理及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丛中笑: 《涉税犯罪客体新论》, 《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2.周洪波,杨森,任艳芳:《税收犯罪若干问题探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周洪波: 《税收犯罪数额问题研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周春华: 《简论我国偷税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5.蔡芝儿:《我国税收犯罪问题探析》,《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6.郭魏: 《偷税犯罪立法完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11卷。
    7.洪永和、林志标: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条款适用问题探析》, 《税务研究》,2000年第11期。
    8.黄红竹:《浅谈偷说罪毅额的认定问题》,《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9.黄道诚、杨永志: 《偷税罪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 《河北法学》,2001年第3期。
    10.贺光辉: 《完善我国偷税罪立法的几点思考》,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
    11.刘高: 《税收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涉外税务》,2002年第2期。
    12.陆宁、甘家武: 《税收犯罪问题的研究》,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13.彭凤莲、余丽萍: 《偷税罪犯罪主体新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9卷第2期。
    14.秦永红: 《偷税罪定罪标准的立法缺陷》,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15.宋飞: 《偷税罪的立法解读》, 《刑事法苑》,2009年第3期。
    16.唐战立: 《关于偷税罪的立法缺陷及修订建议》,《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7.薛东领: 《税收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经济师》,2006年第4期。
    18.袁森庚:《论偷税罪的立法改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9.袁森庚: 《我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修正案评析》, 《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4期。
    20.袁森庚:《偷税罪成立标准的立法缺陷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1.于平: 《偷税罪的犯罪构成特征、认定与处罚》, 《税务》,2003第9期。
    22.杨美蓉、陈守权: 《质疑偷税罪双重定罪标准取消论》,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3.应飞虎:《我国偷税罪评判标准的再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为对象》,《法学适用》,2006年第5期。
    24.杨美蓉: 《偷税罪客观方面若干争议问题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5.詹红星: 《偷税罪的规范视角分析》, 《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
    26.朱建华: 《论偷税罪的若干问题》,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7.张锦:《偷税罪认定标准存在问题的法理分析》,《财税与会计》,2003年11期。
    28.张旭: 《税收犯罪若干问题评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