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分之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关于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合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沿着孟王理路所展开的探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从“内圣”开出人权和制度化的“外王”。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民主政道的深入认识,本文打破这一定势,转而选择被称为“不醇之儒”的荀子思想加以挖掘,旨在一方面以荀子为代表,揭示儒家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另一层面的内涵和内在趋向,破除既有的对儒家文化精神的狭隘理解,拓展儒家文化概念的涵义;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性解释,重新探求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对话与融通的新的可能的途径。
     这种探究不是着眼于发现和收集荀子思想中孤立、现成的思想要素,而是试图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透过荀子思想的语义的表层,深入到其深层结构中发掘内在的逻辑脉络、运思方法及其所蕴示的潜在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不是将这种趋向看成现成存在的既有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将其导引、生成出来,在具体方式上则体现为着力发掘并抓住荀子思想内部所存在的矛盾加以剖析、拓展和进一步推进,从而导引出解释者所期望的发展趋向。
     作为一种解释框架,文章借鉴现代哲学的时间视域对自由的逻辑层次进行了较为独到而深入的辨析。本文的基本立场是,人的自由追求具有多层面的丰富的内涵,自由本身注定是无限的、不断超越的。民主政道作为人的自由追求的一种特定的体现形态,无论就其形成历史而言,还是从其理论体系的构成来说,都是且只能是以实体性的、现成的、经验的(个)人为基点: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权利的主体和制度运作的对象;普遍、现实权利的确立必然以对人的非本真的普遍本性的认定为前提。而这一切最终都有赖于分析的运思方法,且只能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展开制度的设计与建构。以孟王为代表的对内在超越的追求诚然揭示了自由的更深刻的内涵,但由于在运思方式和理论基础上与民主政道的歧出注定只能成就个人的境界,而不可能开出现实的权利与制度化的“外王”。而荀子思想中尽管充满着各种矛盾,且不乏反民主的言论,但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中所蕴涵的不同的发展趋向,为解释者提供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在这当中,荀子所特有且构成其方法论核心的明分的运思方法,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内在趋势尤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儒家文化实现与现代民主政道的对话与融合提供了更切近的可能性。
On the problem of how to realize the synthesis of the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modern democracy,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 that perplexed the Neo-Confucianism who do exploratory research along the route of Mencius and Wang-yangming, is that they have failed in trying of deducing logically the "Outer King" of human rights and system constructing from the "Inner Sage". Based on the summation of this historical lesson and the deep acknowledge of democracy value, this dissertation upsets the established pattern and chooses the Xunzi's thought that was defined "Non-pure Confucianism" as its excavated-target. Its aim is to uncover the connotation of another aspect of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its inner trend, and get rid of single-aspect comprehension for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exp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culture.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e study and the creative explanation, it tries again to seek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alization for the dialogue and synthesis of the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modern democracy.Different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pattern of keeping eyes on looking for and collecting the separate and ready-made views and factors of thinkers' thought,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ism, tries hard to see through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its surface in Xunzi's thought, and gets at its deep structure for the sake of exploring its inner thinking method, logic threads and its potential development trend. At the same time, it doesn't regard the threads as now-being facts, but to open up and create them by explaining creatively in the light of the method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 concrete means is to excavate and catch the inner existing contradiction of Xunzi's thought, to analyze them, and to try hard to push them forward, then draw out its potential thinking pattern and developing trend, finally make the potential become reality.As a kind of explanatory framework,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logical arrangement of freedom deeply and originally by introducing the temporal horizon in modern philosophy and 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y. The fundamental standpoint in this article is: Freedom pursuit for people embraces abundant meaning of
    many-arrangements, and freedom itself is destined to be infinite and to be transcendent unceasingly. Not only in view of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but also its found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democracy value system as a kind of embodiment form for freedom pursuit of people, the subject of right and the object of the system operating is and only is the now-being, substantial and common individual who has universal nature necessarily. The universal and equal rights are only placed on such common individual. And finally all of these rely on the method of analytic thinking, and only with the guides of this method th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may put into practice and be perfected gradually. As a more original comprehension for freedom, the inner transcendent trend, which Mencius and Wang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reveals deeper connotation of freedom, certainly it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freedom spirit of the Confucianism. But the theory of "the Inner Sage", not only in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theoretic base but also 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thinking, is bas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democracy value. This kind of theory is destined to be only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person's moral quality, bu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ring about "the Outer King" of right and system. Although Xunzi's thought is full of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and some opinions are against democracy, different developing trends are contained among these contradictions, these developing trends provide a much wider space for explaining. In all of these, thinking method of Ming-fen, which is owned only by Xunzi, constitutes his basic methodology and initiates the inner trend, has much deeper value undoubtedly. The thinking pattern provides a much closer possibility for communicating and synthesis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democracy value.The inquiry of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methodology as its entering point and as its main thread: Based on the clear explanation of methodology connotation of Ming-fen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Xunzi's thought system, and its concrete connotation, analyses are gradually to be done from some basic aspec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Ming-fen method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separate-united relation of human and heave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doctrine of rite. The argument that is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is, Xunzi's thorough analyses for the relation of human and world, especially for the concrete meaning of ego show his "man" is spatial, social and experiential individual basically. This kind of "man" is not definitely equal to the atomic "individual" in modern west culture completely, but the
    thinking pattern which bypasses the link of "family" and regards the group as assemblage of the individual directly, and the way of distinguishing man by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begins to contain the bud of individual concept. The thought, which insists that both of the role and the status are the result of one's free choice, means that human is separated from one's role and one's status. All mentioned above are one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human being of which modern communitarianism is critical. The direct meaning is that: powered and guided by Ming-fen methodology, Xunzi's thought, which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starts from the reality and emphasi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and its realistic effectiveness, presents a feature of obvious empiricism and external trend. The aspect mentioned just now is undoubtedly good for making the value pursuit carried out and realized in the reality in the form of system.This kind of thinking pattern is fully embodied in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lthough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classified as "theory of evil-nature", in fact, its essence is to approve of the innate nature. The approval is contained in the full affirmation of human for the intrinsic and universal nature.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for Mencius and Xunzi on nature is no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e is evil" and "nature is good," but it is that: Xunz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re based on the presence, and humans are regarded as universal being, as a result all the values are just the possession of men. But Mencius faces the future, and regards human as a process of becoming. For him, the values are composed of what humans are. From the view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now-being human for Xun-zi is much closer to the subject of the democracy value, and his affirmation for the rationality and correctness of natural nature of human, provides realistic content for the concept of human's rights. But because of transcendence of natural nature, the future-facing human for Mencius and Wang-yangming cannot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right, even results in dissolving and infinitely delaying of rights.As the result of the use of this thinking style, Xunzi turns the weight of his thought to the external rites, and gives the rites new connotations. On the way of expounding, Xunzi mainly explains the origin and the nature of the rit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utilitarianism. Then, he defines Ming-fen method as the core content. This thought is good for getting rid of moralism which perplexes the Confucianism. What is more, there is the notion of "deserving interest" which is the kernel
    connotation of the right concept hiding in the thought of estate classification. If reformed critically, probably it will produce the right concept as the quintessence of democracy value. Xunzi's affirmation for the transcendent Heaven contained in the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ternal nature to universal sacred right.While logically revealing the internal trend contained in Xunzi's thought, this article finally turns to the historical reality,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Xunzi's thought and its positive effectiveness on culture, and sums up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all sorts of misunderstandings and its theoretical lessons. And it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do away with the Chinese misunderstandings for the democracy value which insists that equality overrides right or even replaces of right. While criticizing the weakness of the thought of estate classification owned by the Confucianism of which Xunz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e should try hard to have an insight into and find the more reasonable resources contained in it, so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the Confucianism culture may turn into reality.
引文
1. Routle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ume VI,The Age of German Idealism,edited by Robert C.Solomon and M.Higgins,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First published 1993.
    2. Hegel, Natural Law,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5,
    3. Nicholas Bunnin,"Situating Xunzi",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nd Culture Exchange,Beijing Forum(2004)—Th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Civilization.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年版。
    4.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 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5.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6.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7.洛克:《政府论》,上篇,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8.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9.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10.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1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12.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13.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14.L.T.霍布豪斯:《形而上学的国家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15.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 1958年版。
    16.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肖聿译,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1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18.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 1987年版。
    19.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20.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孙周兴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
    21.马丁·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薛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2.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下册,倪梁康译,三联书店 2004年版。
    23.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4.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洪汉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
    25.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
    26.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三联书店 2003年版。
    27.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8.伯特兰·罗素:《自由之路》,李国山译,西苑出版社 2004年版。
    29.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0.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31.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32.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年版。
    33.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34.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35.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6.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卷),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37.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 2002年版。
    38.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 2002年版。
    39.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等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40.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41.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三联书店 2002年版。
    42.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4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
    44.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三联书店 1998年版。
    45.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版。
    46.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47.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
    48.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种面孔》,顾爱彬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49.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50.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1.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2.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53.刘小枫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
    54.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 1996年版。
    55.张文喜:《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6.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7.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8.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9.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版。
    60.吴根友:《自由的表演与魅力》,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6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62.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 1996年版。
    63.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 1998年版。
    64.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 1994年版。
    65.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6年版。
    66.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 1988年版。
    67.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下册,汤志钧编,中华书局 1981年版。
    68.谭嗣同:<仁学——谭嗣同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69.严复:《严复集》(1-4册),中华书局 1986年版。
    7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71.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72.陈独秀:《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张永通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73.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 1940年版。
    7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年版。
    75.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7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 1991年版。
    77.牟宗三:《历史哲学》,台湾学生书局 1984年版。
    78.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湾学生书局 1990年版。
    79.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80.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81.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1-5卷,李维武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82.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83.萧萐父:《吹沙集》,巴蜀书社 1991年版。
    84.萧萐父 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85.郭齐勇:《熊十力及其哲学》,展望出版社 1985年版。
    86.郭齐勇:《梁漱溟哲学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87.郭齐勇:《郭齐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88.郭齐勇:《儒学与儒学史新论》,台湾学生书局 2002年版。
    89.郭齐勇 吴根友:《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90.萧汉明:《阴阳大化与人生》,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91.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年版。
    92.田文军:《冯友兰传》,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93.郑家栋:《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94.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95.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版。
    96.胡治洪:《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三联书店 2004年版。
    97.单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98.姚才刚:《终极信仰与多元价值的融通——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 2003年版。
    99.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版。
    100.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01.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02.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03.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版。
    10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05.萧萐父 吴根友主编:《传统价值:鲲化鹏飞》,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06.田文军、吴根友:《中国辩证法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07.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 1989年版。
    108.郝大维 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09.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祺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3年版。
    110.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11.韦政通:《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台湾洪页文化事业公司 2000年版。
    112.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
    113.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14.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15.李明辉:《儒学与现代意识》,(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年版。
    11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17.蒋庆:《政治儒学》,三联书店 2003年版。
    118.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19.肖滨:《传统中国与自由理念》,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0.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三联书店 2001年版。
    12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12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年版。
    123.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124.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2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26.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27.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近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版。
    128.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 1996年版。
    129.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 2000年版。
    130.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13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年版。
    132.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133.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34.邹化政:《先秦儒家哲学新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135.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36.唐文明:《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37.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3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139.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书店 1987年版。
    140.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4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142.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43.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册,三联书店 2004年版。
    144.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45.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 1997年版。
    146.王先谦:《荀子集解》(上、下卷),中华书局 1988年版。
    147.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 1979年版。
    148.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149.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版。
    150.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出版社 2001年版。
    151.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
    152.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53.柯雄文:《伦理论辩——荀子道德认识论之研究》,赖显邦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版。
    154.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 1985年版。
    155.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唐力权:《行为、符号和意识》,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张志伟:《“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王中江:《自由、平等与社会正义的比较性视角——以罗尔斯、诺齐克和哈耶克三人为例的考察》,载张斌峰等编:《殷海光学术思想研究》(海峡两岸学术研讨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倪梁康:《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之间——欧洲哲学中“良知”概念的结构内涵与历史发展》,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5.倪梁康:《牟宗三与现象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6.陈少明:《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学术月刊》2004年第3期。
    7.杨国荣:《儒家的形上之思》,《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8.林毓生:《“西体中用”论与“儒学开出民主”说评析》,《东方文化》2002年第6期。
    9.李世安:《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10.郑少冲:《论儒学中“自由”的向度及其得失》,《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
    11.彭国翔:《儒学: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年4月4日。
    12.王怡心:《平等的求索:儒家与自由主义平等思想比较》,《理论学刊》2004年第5期。
    13.蒋国保:《现代新儒家的理想、困境与迷失》,《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14.成中英:《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文史哲》2002年第5期。
    15.陈来:《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6.郑家栋:《“超越”与“内在超越”——牟宗三与康德之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7.蔡仁厚:《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家的对比及其前瞻》,《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8.蒙培元:《人·理性·境界》,《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9.罗安宪:《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宋君修:《东西文化比较下对“人之性”的追思》,《前沿》2004年第4期。
    21.陈谊:《“天人合一”的广义价值论诠释》,《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2.余治平:《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3.张践:《儒教与中国政治》,《文史哲》2004年第3期。
    24.何显明:《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5.黄建钢:《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6.(韩)洪胜:《儒家的人性观及其异化论新内涵》,《世界哲学》2002年第6期。
    27.任强:《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8.任剑涛:《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29.胡发贵:《论儒家理欲论的历史理性与政治关切》,《学海》2001年第3期。
    30.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对于儒家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31.曾凡跃:《试论传统民本观与西方个体观的差异》,《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2.范希春:《现代新儒家的转向省察》,《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3.贾红莲:《中国传统哲学范式的现代转型》,《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
    34.启良:《从公羊学看儒家政治伦理的尴尬》,《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5.梁涛:《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6.庞朴:《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文论丛》特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7.丁四新:《郭店简书的天人之辩》,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文论丛》特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8.王博:《论“仁内义外”》,《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39.刘泽华、刘丰:《礼学与等级人学》,《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40.王光松:《论礼治的现代转化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1.余慧元等:《无——自由的哲学之维:老子“无”的思想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2.裴传永:《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文史哲》2004年第4期。
    43.杨庆中:《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何可能的——论<易传>天人之学的哲学视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4.杨泽波:《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5.陈代波:《试论孟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6.杨海文:《孟子的性命之辨及其内圣走向》,《河北学刊》2001年第2期。
    47.夏清瑕:《孔、荀礼制合理性的论证及对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8.马育良:《荀子批判诸子及儒家之学术检讨》,《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49.周炽成:《逆性与顺性: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紧张》,《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50.张涅:《荀学与思孟后学的关系及其对理学的影响》,《东岳论丛》2003年第1期。
    51.(韩)林孝宣:《从孟荀看战国儒家政治文化之演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2.赵吉惠:《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
    53.余勇:《孔荀君子观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4.陈鹤玲:《孔、孟、荀义利思想的承接与流变》,《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
    55.张京华:《从理想到现实——论孔孟荀韩“仁”“义”“礼”思想之承接》,《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
    56.张虹:《论荀子的君道观》,《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
    57.吴凡明、杨健康:《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8.梅珍生:《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59.郭晓东:《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复旦学报》2000年第6期。
    60.梁涛:《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中国文化研究》,夏季号。
    61.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
    62.李英华:《苟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63.顾红亮:《解蔽的认识论阐释》,《晋阳学刊》2001年第4期。
    64.黄承贵等:《试论荀况对老聃道体认识论的扬弃》,《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5.吴乃恭:《荀子性恶论新议》,《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
    66.申国昌:《荀子的“人性四知论”探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7.王杰:《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成人之道”》,《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68.田永胜:《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光明日报》2001年7月17日。
    69.王中江:《荀子与儒家的学统与道统》,《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0.朱汉民:《谭嗣同<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思维》,《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