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广告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悬赏广告,我国现行法律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术界争议颇大,实务上意见纷纭。本文立足于司法实际,综合运用比较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利益衡量方法等,试图在对悬赏广告的法律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并为将来的立法提出建议。全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悬赏广告的概念、法律性质、特征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四个方面探讨了悬赏广告的基本理论问题。悬赏广告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悬赏广告指悬赏声明,广义的悬赏广告是发出悬赏声明与完成指定行为结合而成的法律关系。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属于单方法律行为还是合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两种学说均可对悬赏广告作出解释,理论上各有优点,实践中也互相取长补短,但从悬赏广告制度的目的及当事人的意思等角度出发,悬赏广告的双方性特点更为明显,合同说更具合理性。基于合同说理论,悬赏广告的法律特征是属单务、有偿、实践合同,其要约是向不特定人发出的,承诺须通过行为作出。本文还将悬赏广告与赠与合同、承揽合同及商业广告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从悬赏广告的成立、生效和权利义务关系三个方面论述悬赏广告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悬赏广告的要约是悬赏声明,在一定条件下,悬赏声明可以撤销,完成指定行为是对悬赏声明的承诺,指定行为完成后,悬赏广告即成立。悬赏广告除具备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外,还要求行为人不得为对指定行为的完成负有法定义务或特定合同义务的人。悬赏广告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为行为人的报酬请求权和广告人的给付报酬义务,报酬数额不明时应考虑相关的因素确定合理的数额,对于数人完成指定行为的,应区别不同的情况处理,广告人善意给付报酬于最先通知之人时,其给付报酬的义务即消灭。对于行为人为完成指定行为支付的费用,如果成立无因管理,可以由行为人选择适用悬赏广告或无因管理,否则费用由行为人承担。
     第三部分论述了几种常见的悬赏广告。关于优等悬赏广告,本文总结了优等悬赏广告的一些特点,分析了优等悬赏声明的性质。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优等悬赏广告行为人的保护:明确优等悬赏广告的内容;禁止优等悬赏广告的撤销;规定广告人的评定义务;限制优等空缺;保护行为人的知识产权。关
    于遗失物悬赏广告,本文认为遗失物悬赏广告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没有冲突,也不因广告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效。在探讨遗失物拾得制度之后,提出应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以平衡拾得人的权利义务,并在此基础上要求遗失物悬赏广告中的拾得人应承担通知、公告或报告、保管等义务。关于刑事悬赏广告,本文认为刑事悬赏广告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悬赏广告的发布人宜限制为侦查机关,并论述犯罪者的共同犯罪人或窝藏、包庇者、被动提供了破案线索的证人、犯罪者的近亲属不宜作为刑事悬赏广告的行为人,而其他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可以成为行为人。对于行为人因完成刑事悬赏指定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建议完善相应的社会救助机制。
     第四部分提出了悬赏广告的立法建议。
Reward hasn't been regulated clearly in China, so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 in theory and legal practice. After thorough research of reward,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reasonable solution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future legislation on the basis of legal practice, through comprehensive use of comparative method, analytical method of history and method of interest evaluation. 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basic theory of reward is analyzed involving its concept,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 of other relevant concept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ncepts of reward in the narrow sense and the broad sense. Narrowly, a reward is the advertisement of reward, and broadly, a reward means a kind of legal relation involving combination of advertisement of and performance of certain obligation.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a reward is unilateral legal act or contract or no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wo kinds of doctrines can interpret reward, and the both have their own reasonabilit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practice.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of reward and the intent of the parties, a reward seems to be mutual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con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tract doctrine, a reward is unilateral, rewarding, and performing. Its offerees are uncertain and the offer can be accepted only by performance. The author also compares reward with donation contract, work contract and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The second part talk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effectiveness and relation of right and obligation of reward. Its offer is the advertisement which can be rescind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Performance is the acceptance of reward and after that, a reward is effective. Except for the basic elements, a reward excludes the persons who have statutory or contract obligation for its perform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right and obligation means that right to petition for remuneration of the performer and the obligation of adviser to pay. In case of unclear sum of remuneration, the reward should be performed reasonably. If more than one performs, the obligation should be
    over after the first one is rewarded kindly. The charge for the performance should be repaid by the offer if management of no cause is founded. Or n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it except the performer himself.
    The third part mentions several familiar rewards. Summariz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class reward and analyzing its nature, the author contends for the interests of performers that the contents of reward should be clarified, rescission not allowed, the obligation to evaluation regulated and relev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ed. As for a reward for lost proper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not against the present provision and should not be regard null and void. After that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one who pick up the lost should own the right for remu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may shoulder the obligation to notice, announce or report and deposit, etc. The penal reward belongs to civil legal relation. Its offeror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rgan. Thus the parties of a reward does not include the criminal in a joint crime, a person who harbours criminals and contraband goods, witness who is forced to suggest criminal clues, or near relative etc. Other suspects or criminals can be parties of reward. As for the loss caused by a penal reward,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that some social salvation organ should be perfected.
    Some legislative advices on rewards are provided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paper.
引文
① 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53页。
    ② 王家福著:《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85页。
    ③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3页。
    ④ 杨立新:《论悬赏广告》,http://www.yanglx.com/dispnews.asp?id=147。
    ① 美国《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1条,转引自王军著:《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页。
    ② 参见杨祯著:《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版,第58页。
    ③ 参见解琳、张诤著:《英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页
    ④ 参见[英]约翰.史街斯爵士蔫:《合同法》(第4版),张听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5页。王军著:《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6页。
    ⑤ [英]约翰.史密斯爵士著:《合同法》(第4版),张昕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25页。
    ① [美]P.S.阿狄亚著:《合同法概论》,赵旭东、何帅领、邓晓霞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50页。
    ①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995年第2期。
    ②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第1期。
    ③ 在佟柔主编的《中国民法》中,作者提出悬赏广告是要约.(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346页.)在彭万林主编的《民法学》中,作者提出悬赏广告发布人的目的是为唤起不特定的人响应而与之订立合同;一旦有人完成了广告所约定的行为,合同即告成立。因此,属于要约.(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489页.)在江平主编的《民法学》中,作者认为应将悬赏广告解释为要约为宜.(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87页。)在王利明、崔建远合著的《合同法新论·总则》中,作者则明确地将悬赏广告视为单方行为.(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42-144页。)张广兴在《债法总论》中,将悬赏广告归诸于债的发生原因“单方允诺”的类型之一,认为采单方行为说更符合交易安全、行为人利益以及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张广兴著:《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60页。)
    ① 杨立新:《论悬赏广告》,http://www.yanglx.com/dispnews.asp?id=147
    ② 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539页。
    ③ 以上4点理由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债权篇》,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96-197页。
    ①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解研究》,转引自刘华:《悬赏广告制度浅析》,《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② 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13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44-245页。
    ① 参见《合同法》第18条、第19条、第42条。
    ①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150条第1款、第904条和第1312条:《德国民法典》第107条、第110条、第112条和第113条:《日本民法典》第4条、第5条,第6条。
    ② 参见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317页;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90页。
    ① 《台湾民法典》第164-1条规定,因完成悬赏广告指定之行为而可取得一定之权利者。其权利属于行为人。但广告另有声明者,不在此限,第165-4条规定,第164—1条的规定于优等悬赏广告准用之。由此可见,广告人在广告中声明要求行为人转移因实施行为而产生的相关权利,这种声明是有法律效力的。
    ② 黄茂荣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① 杨立新:《论悬赏广告》,http://www.yanglx.com/dispnews.asp?id=147.
    ① 参见潘维大、黄阳寿著:《英美契约法案例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30页。
    ① 参见解琳、张诤著:《英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10页;潘维大、黄阳寿著:《英美契约法案例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31-332页。
    ① 《德国民法典》第658条第1款规定,悬赏广告可以在完成行为前撤回。《台湾民法典》第165条第1款规定,预定报酬之广告,如于行为完成前撤回时,除广告人证明行为人不能完成其行为外,对于行为人因该广告善意所受之损害,应负赔偿之责。但以不超过预定报酬额为限。
    ② 《德国民法典》第658条第2款规定,在悬赏广告中得抛弃撤回。……对于完成行为规定期限者,视为已抛弃撤回权。《日本民法典》第530条第3款规定。广告人规定实施其指定行为的期问时,推定为抛弃撤销权。《台湾民法典》第165条第2款规定,广告定有完成行为之期间者,推定广告人抛弃其撤回权。
    ① 《德国民法典》第658条第1款规定,撤销悬赏广告仅在以与悬赏广告同样的方式进行通告或者以特殊通知通告时,始为有效。《日本民法典》第530条规定,须以与前广告同一之方法,撤销悬赏广告,不能依前项所定之方法撤销者,得依其他方法为之,但仅对知其撤销者发生效力。《意大利民法典》第1990条规定,撤销允诺须以允诺的同样形式或同等方式公开进行为限。
    ② 参见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63页。其中意见(4)为黄茂荣所主张,见黄茂荣著:《债法总论》(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5页。
    ① 《德国民法典》第657条规定,(广告人)对完成某行为,特别是对产生结果悬赏的人,负有向完成此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义务。《台湾民法典》第164条规定,广告人对于完成该行为之人,负给付报酬之义务。
    ② 参见[英]约翰.史密斯爵士著:《合同法》(第4版),张昕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7-28页。
    ① 参见潘维大、黄阳寿著:《英美契约法案例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7-68页。
    ② 参见王军著:《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1页。
    ③ [英]约翰.史密斯爵士著:《合同法》(第4版),张昕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72页。
    ① 《德国民法典》第659条第2款规定,数人同时完成此行为时,……报酬因其性质为不可分割或者按悬赏广告的内容只能由一人取得时,由抽签决定。
    ② 何红锋、徐万鹏:《对悬赏广告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法学》1997年第12期。
    ① 陈年冰:《也论悬赏广告的几个问题》,《法学》1998年第5期。
    ② 杨峰、常鹏翱:《悬赏广告法律效力制度论略》,《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① 以上资料来源于263公司官方网站 http://yoyo.263.net 和《闪客为何愤怒?》,《电脑报》2004年8月2日第1版。
    ① 黄立著:《民法债篇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23页。
    ①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995年第2期。
    ② 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05页。
    ③ 黄河:《真意保留民事行为制度立法刍议》,《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① 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11页。
    ① 参见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22页。
    ① 刘嘉:《刑侦中运用悬赏通缉(通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① 赵宁:《刑事悬赏问题探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 [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2页。
    ① 王本军抢劫、诈骗案.参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编:《安徽法院案例选(2004)》,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1版,第96-102页.
    ② 黄嵩;《刑事悬赏广告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③ 赵宁:《刑事悬赏问题探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1.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2.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3.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4.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5.黄茂荣著:《债法总论》(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6.黄立著:《民法债篇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7.张民安、邓鹤主编:《民法债权》,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8.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债权篇》,法律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9.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1版。
    10.张广兴著:《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11.佘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12.[英]约翰.史密斯爵士著:《合同法》(第4版),张昕译,法律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13.王军著:《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14.潘维大、黄阳寿著:《英美契约法案例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15.解琳、张诤著:《英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16.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1.杨立新:《论悬赏广告》,htt://www.yanglx.COm/dispnews.asp?id=147。
    2.颜林波:《悬赏广告制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3.于恩忠:《悬赏广告问题再研究》,《政法论丛》 2005年第2期。
    4.常鹏翱:《悬赏广告的适用范围》,《法学》 2001年第6期。
    5.刘坚勇:《试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6.吴太轩:《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及效力》,《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7.刘华:《悬赏广告制度浅析》,《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8.付蓉、彭辉:《试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9.罗时贵、范晓风:《试析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2期。
    10.杨秋霞:《论悬赏广告法律性质》,《经济师》2004年第6期。
    11.王超人:《私人悬赏广告的法律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2.何红锋、徐万鹏:《对悬赏广告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法学》1997年第12期。
    13.陈年冰:《也论悬赏广告的几个问题》,《法学》1998年第5期。
    14.赵芳春:《关于悬赏广告几个法律问题的探讨》,《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
    15.陈贸国、刘雁兵:《论对人型悬赏广告之行为人》,《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6.宋妍、陈兵:《悬赏广告效力之再认识》,《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7.杨峰、常鹏翱:《悬赏广告法律效力制度论略》,《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8.朱先武:《论悬赏广告之债履行的特殊性》,《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19.宋小林:《试论优等悬赏广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20.梁庆宾:《悬赏广告与不当得利相冲突的法律经济分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1.董学立:《遗失物拾得制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张琛华:《遗失物的法律保护》,《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3.彭熙海:《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学海》2005年第4期。
    24.陈铁水:《论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学术探索》2002年第2期。
    25.黄河:《真意保留民事行为制度立法刍议》,《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26.刘嘉:《刑侦中运用悬赏通缉(通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27.赵宁:《刑事悬赏问题探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8.黄嵩:《刑事悬赏广告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