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问题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化是一个强调开放的时代,“开放”并非纯粹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概念,主要针对的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开放,是思想、理论与精神的开放。在开放的世界舞台上,各交往主体才能更加自由的、平等的、公平的展开竞争与合作,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美美与共,但由于彼此间经济基础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利益诉求的多元等事实原因,致使在实际交往中各式摩擦和冲突频频发生,世界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宽容,作为一种化解社会差异性、矛盾性的价值原则,作为一种整合现代生活世界多元性、异质性而形成具有同一性、现实性目标的价值纽带,其功能得以凸显,故而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社会科学学科。既有研究多偏向从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视角对宽容进行分析,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笔者认为,要真正把握“宽容”的本质、特征、分类、条件、发展样式等问题,则必须将宽容置身于马克思哲学的视域下来加以审视与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起宽容研究坚实可靠的理论前提与方法论基础,也才能掀开各种雾霾弥彰,使宽容丰富的内涵得以敞开。
     论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跨学科、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等研究方法,对宽容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在理论层面,主要以考察宽容的概念、特质、分类与哲学基础为主;在历史层面,对宽容发展进行历时性考察,追溯其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发展状况,审视其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的发展态势,展望其在未来时间经济中的发展状态;在实践层面,主要针对宽容实现的条件、机制建构和践行困境展开研究。以期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能构建起全球文明交往方式的新框架,能找到和谐世界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可能路径。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open'was not a concept in the sense of sheer physical space, it main means that without prejudice every nation should hear and share their different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as from each other. Only in this way, can build and develop a more free and equal market to fai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However, the 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 and diverse interest demands of every nation can't measure up a co-existence and co-prosperity situation easily.
     On this complicated situation, tolerance showed its powerful in regulating the way to re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integrating the world's diverse and heterogeneous. So it became the hot spot of today's academic research, almost all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paid their attention on it, which biased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such as ethics, sociology and management, achieving a lot in the past ten years.In my opinion, to put 'tolerance' o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scope, can help us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style. In this way, tolerance will be more richness.
     In this paper, I analyzed toleranc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theory, its history and its practice. On the theoretical part, to examine its concep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theosophical foundation is the basic and important points,on historical level, tracing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the key task, for the practical part the mission is to find the effective mechanisms, investigate the predicaments and deal with them. Through these three aspects, I'd like to build a new framework for civilized communication and find a path for harmonious world form vision into reality.
引文
1贺来:《宽容的合法性根据》,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6页。
    2保罗·科利:《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费杰译,第欧根尼1999年第1期,第104页。
    Conyers:The Long Truce— How Toleration Made the World Safe for Power and Profit, Dallas: Spence Publishing Company,2001.3.
    4转引自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5吉兰·瓦特洛:《人权与宽容的命运》,第欧根尼,1998年第1期,第89页。
    6 Jeremy J.Ofseyer:First Amendment Law:Take Liberties With John State Mill,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1999, Ann.Sury.AIn.L 2001.395.
    7保罗·科利:《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第欧根尼,1999年第1期,第104页。
    8 Katharing Moore, ed, The Spirit of Tolerance, Victor Gollanez LTD, London,1964.66.
    9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10安娜·库茨拉底:《论宽容和宽容的限度》,黄育馥译,第欧根尼,1998年第2期,第21页。
    11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第110页。
    12刘曙辉:《宽容——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1期,第62页。
    13赵庆杰:《宽容的条件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2页。
    15郭庆藩:《庄子集释》(下),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95页。
    16《圣经·旧约》: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第112页。
    17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18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19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页。
    20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页
    21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页。
    22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8页。
    23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4页。
    24杨天宇:《礼记译注》(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
    25转引自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8月号。
    26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陆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页。
    28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4页。
    29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杜汝揖译,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30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4页。
    31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4页。
    32孔汉思:《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33莫妮克·坎托—斯佩伯:《我们能宽容到什么程度》,第欧根尼,1999年第1期,23页。
    34徐贲:《宽容、权利和法制》,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第8期,4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39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引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页。
    42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43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45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页。
    46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
    47秦德君:《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页。
    48鲁迅:《呐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49万斌:《万斌文集》(第3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徐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7页。
    51万斌:《万斌文集》(第3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52琢本重赖:《注解美国宪法》,酒井书店,1979年版,第168页。
    53威廉·詹姆士:《多元的宇宙》,无棠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4页。
    54陈根发:《宗教宽容与法律宽容》,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2期,第25页。
    55莫妮克·坎托一斯佩伯:《我们能宽容到什么程度》,第欧根尼,1999年第1期,第23页。
    56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页。
    57艾青:《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58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5页。
    60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995年版,第18页。
    6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42-43页。
    63布莱士·帕斯卡:《人类幸福》,蒋晓宁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64洪谦:《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页。
    65贺来:《“宽容”的合法性根据——市场经济中的宽容文化及其哲学透析》,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5页。
    5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67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页。
    8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9页。
    69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70万俊人:《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第35页。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1页。
    72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67-68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74万斌:《万斌文集》(第3卷),杭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7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42页。
    76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7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2页。
    78约翰·密尔:《论自由》,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6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81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3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6页。
    8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8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89段明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宽容》,中国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年鉴2004年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
    (?)万斌:《万斌文集》(第4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91俞可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92蒲岛郁夫:Ⅸ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93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页。
    94杨楹:《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宽容”》,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第19页。
    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格拉德·博克斯格:《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97张德霖:《法与市场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98 John D.Evans. "Infrastructure for Sha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mong Environment Agencies". http://web.mit.edu/jdevans/thesis.html.
    99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的选择》胡骑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5页。
    10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外交事务,1993夏季号,第22页。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1阎孟伟:《求同存异: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可能的原则》,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第35页。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第23页。
    10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张步通:《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理论参考,2005第7期,23页。
    《辞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3510页。
    8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版,117页。
    9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194页。
    (?)吉登斯:《社会学》,赵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648页。
    111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版,19页。
    112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卞崇道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版,29页。
    113图海纳:《我们能否生存——彼此平等又相互差异》,狄玉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3页。
    1于尔根·哈贝马斯:《信仰与知识》,《法兰克福日报》2001年10月15日。
    115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高湘泽译,商务印书馆,2001版,1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40、42、46卷),人民出版社,1972、1979、1982年版。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圣经·旧约》: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
    [6]《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7]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张蕾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8]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徐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孔特·斯蓬维尔:《小爱大德》,吴岳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马克·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1]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2]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茫译,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13]巴鲁赫·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琢本重赖:《注解美国宪法》,酒井书店,1979年版。
    [15]威廉·詹姆士:《多元的宇宙》,无棠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6]布莱士·帕斯卡:《人类幸福》,蒋晓宁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0年版。
    [17]亚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9]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20]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1]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约翰·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3]约翰·密尔:《论自由》,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4]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5]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格拉德·博克斯格:《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7]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的选择》胡骑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8]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30]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
    [3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4]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5]孔汉思:《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7]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生存——彼此平等又相互差异》,狄玉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8]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9]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袁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托马斯·斯坎伦:《宽容之难》,杨伟清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威廉·A·盖尔斯顿:《自由多元主义》,董德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42]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5]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6]杨天宇:《礼记译注》(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7]郭庆藩:《庄子集释》(下),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48]秦德君:《政治设计与政治发展》,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9]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鲁迅:《呐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洪谦:《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3]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4]万斌:《智慧之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万斌:《万斌文集》(第1-4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56]贺来:《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7]张德霖:《法与市场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余开伟:《忏悔还是不忏悔》,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59]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0]艾青:《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俞可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黄涛:《博弈论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4]林存阳:《中国之伦理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5]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6]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8]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9]王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0]林存阳:《中国之伦理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1]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8]徐责:《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宽容的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0]程昌明:《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1]梁海明:《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2]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1]尤尔根·哈贝马斯: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章国锋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2]蒋海怒:宽容:在人性比较中透析,哲学动态,2005(11)。
    [3]王加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与不宽容问题,世界历史,2006(1)。
    [4]尹华容:论政治宽容的宪政实现机制,法学研究,2007(3)。
    [5]杨楹:论宽容研究的五大理论误区,新东方,2009(12)。
    [6]杨楹、王福民: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宽容”,社会科学辑刊,2007(1)。
    [7]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哲学动态,2005(11)。
    [8]高德胜: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高等教育研究,2012(2)。
    [9]卢坤:论政治宽容的两种形式,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0]胡石清:宽容的博弈分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1]刘炬:宽容政策与专制制度的冲突,社会科学战线,2003(4)。
    [12]王四达:宗教宽容:对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种误读,世界宗教文化,2010(2)。
    [13]王晓朝:论全球伦理的理论构成,学术月刊,2002(2)。
    [14]杜秀、李瑞:约翰·密尔宽容思想简论,史志鉴研究,2007(1)。
    [15]刘曙辉:文化多元主义的宽容困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6]刘曙辉、赵庆杰:宽容的条件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7]刘曙辉、赵庆杰:宽容一一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理论与现代化,2007(1)。
    [18]李黎露、于婷:宽容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述,经济与法,2008(9)。
    [19]罗许成:论政治宽容,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0]张超:宽容语境下的民主与宪政,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2)。
    [21]朱银端:政治文明的意识转向,社会主义研究,2005(6)。
    [22]姚剑文:政治文化资源:对全球化态势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思考,求实,2002(6)。
    [23]雷永生:哲学的宽容与不宽容,社会科学论坛,2003(11)。
    [24]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25]邓晓茫: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4(3)。
    [26]孙显元:宽容释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7]余祁相:几种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评析,社会科学研究,1993(2)。
    [28]刘山: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问题研究,2001(3)。
    [29]杨玲:和谐世界理念:推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求索,2007(9)。
    [30]王立洲:马克思人本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当代意义阐释,探讨与争鸣,2009(1)。
    [31]龚天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三重转向,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2]王益仁:个体宽容与制度宽容的比较审视,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
    [33]瞿磊:作为政治伦理的宽容,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
    [34]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5]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文明,人文杂志,2004(6)。
    [36]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37]龙太江: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探索与争鸣,2002(5)。
    [38]龙太江:妥协理性与社会和谐,东南学术,2005(2)。
    [39]刘勇:政治妥协:社会冲突视域中的公共理性,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0]万斌、段成利:政治妥协的伦理困境,浙江社会科学,2008(10)。
    [41]段成利:政治妥协伦理困境研究述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4)。
    [42]俞睿:社会冲突与政治妥协:社会和谐的内在张力,探索,2008(6)。
    [43]刘海江:论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湖北社会科学,2007(3)。
    [44]王东:论“类本质异化”与费尔巴哈思想之关系,中州学刊,2007(11)。
    [45]杨淑静:从实践观点出发探寻人的双重生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46]林兵:从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到类哲学,学习与探索,2007(1)。
    [47]杨桂森:制度理性与全球伦理,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48]汤一介:寻求全球化伦理的构想,中国艺术报,2000(9)。
    [49]张之沧:新全球伦理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7)。
    [50]廖建平:全球伦理与底线伦理,江西社会科学,2003(1)。
    [51]唐建波、陈建东:全球伦理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2000(3)。
    [52]孔润年:人类命运与全球伦理的对话,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53]余国斌:如何构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新秩序,社会科学研究,2004(5)。
    [54]何怀宏:全球伦理的缘起和论证,中国艺术报,2000(9)。
    [55]郝文清:全球伦理:底线要求与理想目标的统一,学术论坛,2005(7)。
    [56]刘述先:全球伦理、宗教对话与道德教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3)。
    [57]杜维明: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文史哲,2002(6)。
    [58]沈湘平:论全球伦理的两重视角,唯实,2003(10)。
    [59]陈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伦理”,理论界,2010(10)。
    [60]范建中:建设和谐世界:不是“全球共治”,而是文明的互助与和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5)。
    [61]徐厚志:关于全球化视角下“和谐世界”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2)。
    [62]王晓朝:关于宽容与诚实的儒家思想资源及其局限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
    [63]张丰清:构建和谐世界何以可能,社会主义研究,2007(2)。
    [64]贾英健:超越全球伦理与国家利益的对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65]禹国峰: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学术探索,2008(2)。
    [66]赵建全:“全球伦理”的可能与现实,学海,2001(5)。
    [67]王佃利: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东岳论丛,1994(6)。
    [68]许建良:老子道家“慈”论,伦理学研究,2011(1)。
    [69]陈根发:论宗教宽容的政治化和法律化,环球法律评论,2007(2)。
    [70]马光耀:论孔子“仁”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下意义,2011(1)。
    [71]张同胜: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2010(2)。
    [72]熊家利:中西封建地主阶级地位的差异,1996(5)。
    [73]张延风:中西社会早期比较,中国文化研究,1994(6)。
    [74]李秋学:原始社会的权利现象与权利机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75]胡玉堂:西欧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0(1)。
    [76]迟成勇:中华原始文化:民族精神的逻辑起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77]王田田:论原始社会的法意识,法学研究,2011(11)。
    [78]丁友文:论和谐政治生态视域下宽容机制的构建,求实,2011(1)。
    [79]付泽风:论个体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地位,江汉论坛,2006(2)。
    [80]李学迎、孙方:关于现代宽容的几个问题,理论学刊,2011(9)。
    [81]赵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重建宽容,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7)。
    [82]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适合的礼与法,中国社会科学,1985(5)。
    [83]张军: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社会科学辑刊,2002(1)。
    [84]周世兴: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教学与研究,2007(12)。
    [85]刘佑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哲学研究,1988(12)。
    [86]王伦光: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价值追求,社会科学辑刊,2004(4)。
    [87]陈食霖:论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一元与价值多元,理论月刊,2002(10)。
    [88]宫睿:价值多元论与进步,哲学研究,2009(6)。
    [89]姜迎春:价值多元与共同理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哲学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7)。
    [90]张丽清:价值多元与和谐世界,哲学动态,2007(1)。
    [91]高献忠:基于“契约人假设”的社会秩序生成机理系统分析,理论探讨,2009(1)。
    [92]万斌,张涛:论和谐社会中契约秩序的实现,社会科学战线,2005(4)。
    [93]别红喧:宽容、妥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4]宋惠昌:宪法原则与民主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0)。
    [95]陈仁涛: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历程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2006(1)。
    [96]苏一星:培养国民宪法意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人大研究,2005(2)。
    [97]胡东:公权力运行宽容与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实现,求是学刊,2008(7)。
    [98]陈慰星:宽容:中国宪政的推动力,甘肃理论学刊,2005(9)。
    [99]薛秀军:政治宽容的人本意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00]张宁:德里达的“宽恕”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1(5)。
    [1]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5)。
    [2]李学迎:经济学视野下的宽容,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4)。
    [3]张善燚,论司法宽容,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1)。
    [4]陈可培:偏见与宽容翻译与吸纳,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4)。
    [5]闫莉:宗教信仰:自由与限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3)。
    [6]黎保荣:暴力与启蒙,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5)。
    [7]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华侨大学博士论文,2011(4)。
    [8]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5)。
    [9]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11)。
    [10]丁雪枫:道德正义论,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6)。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