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瀛寰琐纪》,月刊,申报馆刊行。1872年11月(同治十一年十月)创刊,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停刊,共出二十八卷。文言写作,以传统诗文为主。不句逗,竖排。线装。为我国最早的文学期刊。其作为期刊中之珍本、善本,文献版本价值不亚于传统古籍善本。
     迄今为止,关于《瀛寰琐纪》之专题研究,尚付诸阙如。而《瀛寰琐纪》在清末民初文学期刊发展史上,起着开启先河的作用,本人选择《瀛寰琐纪》为研究对象,展开专门系统研究。
     本文第一章,即从近代报刊发展之准备、江南坚实之文人基础以及申报馆之成立与《申报》的创办诸方面,探讨了《瀛寰琐纪》的创刊背景。并讨论了《瀛寰琐纪》“新瓶装旧酒”之创刊特点。《瀛寰琐纪》另一特点为刊载内容来源的多样性,不但有当时传统文人的创作,亦有这些文人对朋友、乡贤或前人作品之抄录推荐。本章同时分析了申报馆第一任主笔蒋其章生平及办刊思想。并在考察申报馆早期发行网络构建(1872-1875年)的基础上,分析了《瀛寰琐纪》的发行。
     本文第二章对《瀛寰琐纪》的文章和诗词进行了具体介绍。讨论了传统文人关注国计民生的忠言谠论,分析了当时文人之交游酬唱,探讨了“士不遇”情怀之书写等等。同时,从序跋、传记资料、诗文选登、太平天国史料几方面研究了《瀛寰琐纪》之文献史料价值。
     第三章主要介绍《瀛寰琐纪》之笔记、小说,从诸皇后外传系列之辨伪、香雪草堂与四梅阁、《江户繁昌记》、文人随笔多方面加以展开。并对《瀛寰琐纪》中青楼画舫与忠孝节义两大热衷主题进行了比较。
     《昕夕闲谈》是《瀛寰琐纪》另一全新之尝试,本文概述了学界对《昕夕闲谈》译者的考证,并分析了《昕夕闲谈》作为第一部长篇翻译小说对于近代翻译文学的意义。
     第四章、第五章是对《瀛寰琐纪》作家之考证。传统文人在《瀛寰琐纪》上发表作品时,多署别号。对这些文人厘清的过程,充满艰辛。文献之残缺造成了考证之重重困难。一人多号或一号多人,又需具体甄别。最终共考证出作者九十余人。并分为已故作者、主要作者、普通作者等几大类。这些传统文人,虽少数大家名家已有相关研究,但大多作者至今寂寂,甚至连相关传记资料都极为难得,故本文的一大重点便是基于考证出的作者基本信息,连同发现的碑传文、别集序跋、题词评论并著作版本信息等资料,通过综合梳理,为其书写小传。
     通过对《申报》及相关文集别集之整理,发现《瀛寰琐纪》主要以江、浙、沪一带传统文人为主,同时他们之间有着各种联系,如亲缘、地缘、人缘,从而构成了强大的文人网络,为《瀛寰琐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人基础,同时亦是申报馆倚重之对象。因而,申报馆在《瀛寰琐纪》发行不广,积压严重,没有赢利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勉强延办,坚持了两年之久,发行28卷之多的重要原因。
     本文第六章分析了《瀛寰琐纪》的影响,并在《瀛寰琐纪》兴衰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传统诗文为主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在近代文学期刊发展史上式微之原因。
, the monthly publication, was published by Shen Newspaper Office. It was established in November 1872 (the 10th month of the 11th year of Emperor Tongzhi), and stopped in January 1875 (the 12th month of the 13th year of Emperor Tongzhi), with 28 columns. It wa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mainly in the traditional poetry and literary works, without any punctuation, in vertical type and binding in thread. It was the earliest literature periodicals. As the rare book in the periodicals, its literature value is no less than the ancient rare book.
     So far, there are not many monographic studies on , but it played the connect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periodicals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y working experience in Ancient Book Division in Library, I begin the dedicated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
     The Chapter One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tablishing background of in the terms of the preparation of modern press development, and the strict basis of Literati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hen Newspaper Office and the founding of ,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 of“new wine in old bottles”of .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is the varie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published content source, which included not only the works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literati but also the excerpt of their friends, country squires or predecessors by these literati. Therefore, a comparative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was not contributed by the writers themselves, and even some writers have been dead.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life of Jiang Qizhang, the first editor of Shen Newspaper Office, and his ideas in running of , and analyzes the issuing of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distribution network (1872 to 1875) of .
     The Chapter Two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etic prose in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vises by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on the national welfare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origin and influence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 Taking the white peach flower poets society as the example, analyzes the singing and versifying by the literati at that time, and gives a sketch of the mood of the“Scholar Shi did not meet the wise emperor”in the poets. Meanwhi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erature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preface , biographic materials, selection of poetry, and the history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The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note and novel in , developing in the aspects of discrimination of the anecdotal biographies of many empresses, Xiangxue Caotang and Four Plum Flower Pavilion, Edo hanjōk, and informal essays by the literati. This chapter comprises the two hot topics of whorehouse & pleasure boat, and 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y of the wits of“Ten Miles of Luxury”after the port opening of Shanghai. There was much female poetry in Yuanying Suoji, starting the tendency and in worth of exploration.
     is the new try on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xtual criticism by the literature commodity,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t, the first translation novel, on the modern translated literature.
     The Chapter Four and Five verifies the writer of. Whe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contributed their works in which, they always signed the courtesy name. The proces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literati is difficult. The incomplete of literature brings great difficulties on the verification. It has to distinct the writer with many courtesy names or many writers with the same courtesy name. Finally, I have verified more than 90 writer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mous person & scholar, main writers, ordinary writers, and the writers on the topic of loyalty, filial piety, 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 dead writers, and female writers. Though some famous writers of these traditional literati have been studied, there is no study on most of the writers, even the biographic materials of these writers are rare. Therefore, one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paper writes the brief biography based on the verified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writer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nd epitaph, prefaces and the inscription, comments as well as the edition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Shen Newspaper and related anthology, I have found that mainly includes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from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who have various relationships among each other, such as genetic relationship, geographic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ing the strong network of literati, which settled the strong literatur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ing Yuan Suo Ji and which was relied by Shen Newspaper Office. Therefor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arrow distribution, with great overstocking but no benefit, Shen Newspaper Office had to continue to the publishing for two years, which wa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istributed 28 columns.
     The Chapter Six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 and based 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declining reas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periodicals, mainly with the traditional poet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periodicals.
     To sum up, I hope to study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writers and works, influence as well as the declining. In addition,there are three appendixes after the paper.
引文
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苏州文新公司1933铅印本。
    陈乃乾《阳湖赵惠甫先生年谱》,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8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程庭鹭《梦盦居士自编年谱》,《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版。
    顾廷龙《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黄沛翘辑《西藏图考》,光绪十二年。
    黄彭年《紫泥日记》(《陶楼杂著丛书》),陶楼,清光绪15年(1889)刻本。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2006年。
    李世椿《象州志》,林林鸿文堂,湖同治9年(1870)刻本。
    潘镕《萧县志》,清嘉庆20年(1815)刻本。
    彭蕴章、彭慰高《彭蕴章年谱》,清光绪6年(1880)刻本。
    盛梅溪、马少云《卫藏图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七辑第56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盛绳祖《卫藏识略》,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第1册,清光绪三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华书局1962年。
    王韬著,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吴馨、姚文枬纂修《(民国)上海县志》,1936年铅印本。
    吴馨等修《上海县续志》,上海南园志局,民国17年(1918)刻本。
    吴仰贤等《嘉兴府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1年。
    徐琪《岭南实事记》二十卷,清光绪22年(1896)刻本。
    徐琪《粤东葺胜记》,清光绪25年(1899)刻本。
    严辰纂、沈曰富辑《光绪桐乡县志》,苏州陶漱艺斋,清光绪13年(1887)刻本。徐锡麟等《重修丹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京华出版社2002年。
    赵尓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中华书局《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朱记荣《国朝未刊遗书志略》一卷,《丛书集成续编》第68册,上海书店1994年。
    朱剑芒编《章台纪胜名著丛刊》,世界书局1936年。
    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第7册。
    朱汝珍《词林辑略》,第16册。
    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第19册。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第25册。
    陶湘《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第33册。
    陈继聪《忠义纪闻录》,第60册。
    冯金伯《墨香居画谱》,第72册。
    李浚之《清画家诗史》,第76册。
    盛叔清辑《清代画史增编》,第78册。
    陈文述《画林新咏》,第79册。
    李放辑《画家知希录》,第81册。
    清国史馆原编《清史列传》,第104册。
    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第119册。
    闵尔昌纂《碑传集补》,第123册。
    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96册。
    张惟骧、蒋维乔《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第197册。
    凌惕安《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第202册。
    陈子仙、方秋客《陈方七局》,上海文瑞楼,民国(1912-1949)石印本。
    陈子仙《子仙百局》,光绪十六年刻本。
    程庭鹭《箬庵画尘,补遗》,紫庾香馆,民国16年(1927)铅印本。
    黄钧宰《金壶七墨》,《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据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
    蒋敦复《随园轶事》,国学扶轮社,民国元年(1912)石印本。
    李慈铭《越縵堂日記》,广陵书社2004年。
    刘偶《蚁余随笔一卷附笔一卷》,《丛书集成续编》第179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刘因之《蚁余附笔,谰言琐记》,清光绪12年(1886)刻本。
    平步青《霞外攟屑》,《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十三编第4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
    孙玉声《退醒庐笔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十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韬《淞滨琐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王韬《瀛壖杂志》,上?偶霭嫔?1989年。
    许豫《白门新柳记,白门衰柳附记,北曲》,松竹草堂,民国19年(1930)刻本。
    薛福成《庸庵笔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邹弢《三借庐笔谈》,《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八编第10册。
    边琬辑《瑶华梦影录》(附于光绪本《慈晖馆诗词草》之后) ,癸酉初秋刊于杭州,上海图书馆藏。
    陈鸿诰《味其华馆诗》,清道光30年至咸丰元年(1850-1851)刻本。
    陈寿熊《静远堂集二卷》,苏州五亩园,清光绪18年(1892)刻本。
    陈倬《香影余谱》,《丛书集成续编》第16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影印本。
    丁绍仪《清词综补》,中华书局1986年。
    关棠《师二宗斋遗集》,汉阳关氏,民国4年(1915)木活字本。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郭麐、杨夔生、江顺诒《三家词品》,杭州朱氏,民国15年(1926)排印本。
    郭麐《灵芬馆杂著二卷》,蛟州,张氏花雨楼,光绪九年刻本。
    黄铎《胠余集》,宣统三年辛亥(1911)刻本。
    黄彭年《陶楼存稿》,清光绪(1875-1908)铅印本。
    黄振均《比玉楼遗稿》,甬江,清光绪20年(1894)刻本。
    江顺诒《愿为明镜室词稿二卷》,武林,清同治8年(1869),清同治12年(1873)重校刻本。
    蒋敦复《啸古堂文集》,清同治七年(1868),上海道署刻本。
    蒋敦复撰,王韬辑《芬陀利室词集,遗集,词话》,淞隐庐,清光绪11年(1885)刻本。
    金安清《登岱诗》,清同治13年(1874)刻本。
    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清同治(1862-1874)刻本。
    亢树滋《随安庐题画诗》,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昆池钓徒《海滨酬唱词》,香海阁,清光绪24年(1898)刻本
    勒方锜《榑洲词》,清同治4年(1865)刻本。
    勒方锜《太素斋词钞》,清光绪10年(1884)刻本。
    李道融《强恕堂文稿》,清道光22年(1842)刻本。
    陆懋修《岭上白云集十二卷,《窳翁文抄四卷》,元和陆润庠,清光绪23年(1897)刻本。
    陆懋修著,陆润庠校《岭上白云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潘钟瑞《香禅精舍集》,潘氏香禅精舍,清光绪(1875-1908)刻本。
    潘遵祁《西圃集》,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彭玉麟《彭刚直公诗集》,吴下,清光绪17年(1891)刻本。
    彭蕴章《归朴龛丛稿,续编》,清同治光绪(1862-1908)刻本。
    钱兆鹏《述古堂文集》,清光绪7年(1881)刻本。
    钱征,蔡尔康编《屑玉丛谈初集》,《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919、92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2003年6月。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秦云《裁云阁词钞曲》,清同治7年(1868)刻本。黄文瀚、黄文珪《揖竹词馆吟草》,民国8年(1919)铅印本。
    秦云《伏鸾堂诗剩》,清光绪4年(1878)刻本。
    邱炜爰《五百石洞天挥麈》,据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影印,《续修四库》第1708册。
    阮恩滦《慈晖馆诗草,词草》,清光绪18年(1892)重刻本。
    沈穆孙《碧梧秋馆词钞》(《沧江乐府》),钱氏听邠馆,民国5年(1916)刻本。
    沈学渊《桂留山房诗集,词集》,清道光24年(1844)刻本。
    沈曰富《受恒受渐斋集》,清咸丰9年(1859)刻本。
    宋志沂《红杏楼诗剩稿,梅笛庵词剩稿》,清同治12年(1873)刻本。
    宋志沂《梅笛庵词剩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6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影印本。
    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清同治刻本。
    谭献《复堂诗》,清同治4年(1865)刻本。
    屠苏《小草庵诗钞》,清同治光绪间吴县潘氏刻本。
    王成瑞《闽峤游草》,清光绪31年(1905)铅印本。
    王成瑞《瀛台爪雪集》,刻本。
    王诒寿《临江乡人诗》,寿松堂,清乾隆39年(1874)刻本。
    王诒寿《缦雅堂骈体文》(《榆园丛刻》),清光绪7年(1881)刻本。
    王诒寿《笙月词、花影词》(《榆园丛刻》),清同治11年(1872)刻本。
    吴慈鹤《岑华居士外集》二卷,清嘉道间刻本。
    吴慈鹤《吴巢松诗文全集》,清光绪至民国刻本。
    吴慈鹤《吴侍读全集》,嘉庆十五年刻本。
    宣昌绪《留读斋剩稿六卷附书札一卷》,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宣昌绪《留读斋诗集》,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杨葆光《苏盦文录,诗录,词录,骈文录》,杭州清光绪9年(1883)刻本。
    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八卷附二卷》,上海语石斋,清光绪8年(1882)刻本。
    杨夔生《过云精舍词》,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清光绪18年(1892)石印本。
    杨夔生《真松阁词》,心禅室,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杨文斌辑《三李词,遗事》,香海阁,清光绪16年(1890)刻本。
    叶恭绰《全清词钞》,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叶炜《蛾术山房诗稿》,句余山房,清道光20年(1840)刻本。
    叶炜《鹤麓山房诗稿》,清嘉庆25年(1820)刻本。
    叶炜辑《扶桑骊唱集》,清光绪24年(1898)自刻本。
    袁学澜《拟唐六如醒师诗》,香溪草堂,清同治十一年(1872)序刻本。
    袁学澜《适园丛稿十二卷》,香溪草堂,清同治11年(1872)刻本。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丛书集成续编》第5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张鸿卓《绿雪馆词,百和词》,清道光26年(1846)刻本。
    张鸿卓《绿雪馆诗钞》,清同治八年刻本。
    张瑛《知退斋稿七卷》,清光绪24年刻本。
    仲湘选编《留爪集》,清道光刻本。
    周济《周氏止庵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民国(1912-1949)影印本。
    朱和羲《万竹楼词》,清道光30年(1850)刻本。
    朱明《春草吟庐诗集》,民国(1912-1949)铅印本。
    阿英《小说闲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阿英《晚请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阿英《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阿英《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版。
    车吉心编《中华野史》,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下)》,台北市文海出版社2000年影印。
    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苏智良《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王立群《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尧、王启龙、邓小咏《中国藏学史(1949年之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吴成平主编《上海名人辞典(1840-1998)》,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熊月之主编,周武、吴桂龙著《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薛洪绩,王汝梅主编《明清传奇小说集(稀见珍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杨逸《海上墨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商务1917年。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3年。
    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988年。
    郑逸梅《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郑逸梅《三十年来之上海》,上海学者书店1947年。
    郑逸梅《书报话旧》,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郑逸梅《味灯漫笔》,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吉林大学古籍所明清史专业,2007。
    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0。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山东大学近代文学专业,2000。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2002。
    金立群《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
    阚文文《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
    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4。
    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2009
    文娟《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
    文迎霞《晚清报载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7。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活动年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张卫晴《第一部汉译英文小说<昕夕闲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5年。
    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
    《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第124页—128页。
    郭长海《蠡勺居士和藜床卧读生: [管斯骏] : <昕夕闲谈>的两位译者》,《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3期第457-461页。
    郭长海《蠡勺居士和藜床卧读生——<昕夕闲谈>的两位译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第457-461。
    郭延礼《中国人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2日第23版。
    (美)韩南《谈第一部汉译小说》,《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132-142页。
    赫治清《李元度与<招降石逆四千言>》,《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98-609页。
    江宁、归周钟玉琴徽氏辑《叶小鸾眉子砚源流小记(续)》,《妇女杂志?杂俎》第4卷第6号,第1-4页。
    李建文《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小说》,《文史杂志》2001年第6期,第59-60页。
    李玲《<日本国志·礼俗志>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第33页。
    李频《小说连载的早期摸索——中国期刊史札记之四》,《出版科学》1996年第3期,第44-45页。
    刘长焕《叶炜<扶桑骊唱集>钞本的文献价值》,《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1期,第8—12页。
    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东强学刊》2003年第1期,第74-79页。
    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第110-115页。
    邵志择《<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第55-61页。
    师道刚《<道光洋艘征抚记>作者问题的再商榷》,《历史研究》,1960年第4期。
    师道刚《关于<洋务权舆>一书——<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1959年9月3日。
    邬国义《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第285-396页。
    吴丰培《卫藏通志作者考》,《藏学研究论丛(吴丰培专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3页。
    冼玉清《关于<夷艘入寇记>问题》,《学术研究》,1962年第2期。
    谢兴尧《论金安清其人——清朝咸丰时期主张改革的经济专家》,邓珂《邓之诚学术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6-412页。
    严廷亮《关于蠡勺居士其人的点滴臆测》,《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第106-110页。
    姚薇元《关于<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12期。
    姚薇元《再论〈道光洋艘征抚记〉的祖本和作者》,《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叶凯蒂《文化记忆的负担—晚清上海文人对晚明理想的建构》,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余鲁《<申报>的<瀛寰琐纪>》,《新民晚报》,1962年1月26日第3版。
    张和龙《论<昕夕闲谈小序>的外来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第88-98页。
    张卫晴《第一部汉译英文小说<昕夕闲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5年。
    张政、张卫晴《近代翻译文学之始:蠡勺居士及其<昕夕闲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第463-467页。
    张政、张卫晴《文化改写--蠡勺居士的翻译实践探析》,《中国外语》2009年第1期,第79-84页。
    邹振环《中国近代第一本翻译小说<昕夕闲谈>》,《书林》1985年第2期,第6页。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出版者说明》,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3阿英《小说闲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第47-61页。
    4阿英《晚清文学期刊述略?引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1956年十一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为配合这一会议,作协和上海市报刊图书馆曾联合举行了《全国文学期刊展览会》(1902-1949),很受文艺界的欢迎。会上展出的晚清文学期刊,有《绣像小说》、《新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时报》和《小说月报》七种,实则当时所刊,至少在三十种上,始刊期亦非1902,以小说报论,应始于1892;以一般文学期刊论,应始于1872,这情况,曾简略的与会同志们谈到。为着弥补这一缺陷,并使同志们较详尽的了解当时文学期刊发展情况,从会议以后,我就着手编写这一本书录,时作时辍,经过半年多,现在总算草草写定了。从一八七二到一九一一,凡四十年,当时文学的流派,创作的成果,以及文学运动的路是怎样结合政治运动走了过来,提到文学为政治服务,为革命服务的高度,我想多少是能以看出个概略的。
    5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3年。
    1郑逸梅《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2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3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4方汉奇先生学术研究主要有:《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5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2年。
    6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7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
    8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
    9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1如对王韬的研究有:朱传誉主编《王韬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81年;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忻平《王韬评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王立群《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王晓波等编《现代中国思想家??第二辑?王韬》,台北巨人出版社1978年。对王韬作品的整理出版成果不再展开。鉴于篇幅,对李伯元、吴趼人的众多研究不再赘述。
    2《钏影楼回忆录》、《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等包天笑作品都已有整理出版。对其研究著作主要有:栾梅健《现代通俗文学的无冕之王:包天笑》,南京出版社1994年;《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1该研究为四川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已由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
    1该研究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204),并已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
    1《瀛寰琐纪二十八卷??四溟琐纪十二卷?寰宇琐纪十二卷》,《申报馆书目》,上海申报馆,清光绪3年(1877)第20页。
    2钱征、蔡尔康辑《屑玉丛谈初集》,《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919、92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2003年6月序。
    1阿英《晚清文学期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8页。
    2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该书据清光绪二十五年邱氏粤垣刻本影印,原书版框高一八五毫米,宽二七八毫米。
    3余鲁《<申报>的<瀛寰琐纪>》,《新民晚报》,1962年1月26日第3版。
    1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146-147页。
    2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124页—128页。
    3张卫晴《第一部汉译英文小说<昕夕闲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5年。
    4对《昕夕闲谈》的研究论文有:邹振环《中国近代第一本翻译小说<昕夕闲谈>》,《书林》1985年第2期,第6页。
    郭长海《蠡勺居士和藜床卧读生——<昕夕闲谈>的两位译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第457-461。
    李频《小说连载的早期摸索——中国期刊史札记之四》,《出版科学》1996年第3期,第44-45页。
    郭延礼《中国人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2日第23版。
    李建文《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小说》,《文史杂志》2001年第6期,第59-60页。
    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东强学刊》2003年第1期,第74-79页。
    韩南《论第一部汉译小说》,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政、张卫晴《近代翻译文学之始:蠡勺居士及其<昕夕闲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第463-467页。
    邬国义《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第285-396页。
    邵志择《<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第55-61页。
    张和龙《论<昕夕闲谈小序>的外来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第88-98页。
    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第110-115页。
    张政、张卫晴《文化改写--蠡勺居士的翻译实践探析》,《中国外语》2009年第1期,第79-84页。
    1该研究已出版:文娟《结缘与流变: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同治壬申九月初十日(第141号),《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57页。
    2《请画友告白》,《申报》壬申九月二十日(第149号)第5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91页。
    3《本馆告白》,《申报》壬申九月二十九日(第157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621页。
    4《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月十一日(第167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661页。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4页。关于我国古代报纸的渊源与发展,请参看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朱传誉《宋代新闻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三位前辈的大作中均有精彩之论述。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44页。
    3米怜《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马六甲英华书院,1820年。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5页。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06-307页。
    3参见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4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第26页。
    5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12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75页。
    3《上海新报》壬戌年五月二十八日第1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9辑第581册。
    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9·送王汝康会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郑逸梅《味灯漫笔》,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1王萃园《星周纪事?卷下》,《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1994年,第25册第983页。
    2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蒋其章》第10册,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2006年,537页。
    3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董慎言》第50册,第177-181页。
    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75页。但《申报》第一任主笔并不是吴子让,而是蒋其章(芷湘)。
    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22页。据其介绍,其说是白瑞华在《中国报刊》,亚洲文会1933年版第
    6章提出,但其书不易得,因而未能亲见。
    6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1《本馆告白》,《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页。注:本文所引用《申报》文献,均据上海书店1983年1月《申报》影印本。
    2《本馆条例》,《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页。
    3郑观应《<救时揭要>序》:于是不揣固陋,聊效芹曝。研性理则辑道言精义,论感应则集志果诸书,窃冀广推,妄灾梨枣;又复触景伤时,略陈利弊,随所见闻,频登《申报》,更伸鄙臆,撰成是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
    4《上海新报》1862年5月7日。
    5《桐乡毕氏遗著·宣统二年庚戌暮秋无锡顾鸣凤拜序于余不官舍》,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
    6《光绪二十五年岁在巳亥孟春之月后学昆山王德森拜书》跋,宣昌绪《留读斋剩稿》,宣统元年活字本,苏图藏。
    1宣昌绪《留读斋剩稿·宣统纪元岁次已酉秋九月受业昆山支南昌百拜谨跋》。
    2《觅书》,《申报》乙亥九月二十日:“启者:本馆以刷印各书籍发售为常,如远近诸君子有已成未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抑或俟装订好后,送书数百部以申酬谢之意亦无不可,总视书之易售与否而斟酌焉。”
    3《申报》同治壬申九月十六日(第146号),《申报》影印本第1版第1册第577页。
    4黄协埙《五十年来之新闻业?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辑第89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5李嵩生《五十年来之新闻业???本报之沿革》,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下》,第32页。
    1《本馆条例》,《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页。
    2李嵩生《五十年来之新闻业?本报之沿革》,第31页。
    3同上书,第32页。
    4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5《刊行<瀛寰琐纪>自叙》:“拟为《瀛寰琐纪》一书,凡已登《申报》者不录”。
    6黄协埙《五十年来之新闻业?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6页。
    1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14卷第6号,1917年6月巧日。
    1《瀛寰琐纪》卷1,申报馆1872年11月,第1页。
    2《瀛寰琐纪二十八卷?四溟琐纪十二卷?寰宇琐纪十二卷》,《申报馆书目》,上海申报馆,清光绪3年(1877),第20页。
    1亢树滋《与<申报>馆人书》,《市隐书屋诗文稿》卷五,清同治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1《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壬申九月初十日(第141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57页。
    2《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月二十六日(第18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13页。
    3《花史二则薇梦庵主附跋》,《瀛寰琐纪》卷1,1872年11月,第16页。
    4《覆鸳湖映雪生书》,《申报》乙亥五月初五日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6册第521页。
    1《瀛寰琐纪》卷4,1873年12月,第17页。
    2同上书第19页。
    1《瀛寰琐纪》卷4,1873年12月,第14页。
    2关于《昕夕闲谈》译者考证为蒋其章之讨论,将于后文有关《昕夕闲谈》章节中加以论述。
    3小传部分的撰写参考了邬国义论文《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
    4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6页。
    5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蒋其章》第10册第534页。
    6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蒋其章》第10册534页。
    
    1李嵩生《本报之沿革》,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9页。
    2《观西人斗驰马歌》,《申报》同治壬申三月二十子日第2号第四章。
    3《驰马角胜》,《申报》同治壬申四月二十六日(第28号)第四章。
    4薛成章《薛达孚来札》,《申报》,同治壬申四月二十二日第3版。
    5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6页。
    6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7页。
    
    1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蒋其章》第10册,第534页。
    2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蒋其章》第10册,第537页。
    3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蒋其章》第10册,第538页。
    4关于《昕夕闲谈》译者之考证,学界已定论为蒋其章,具体参见后文《昕夕闲谈》章节。
    1《瀛寰琐纪》卷3, 1873年1月,第6页。
    2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6页。
    3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6页。
    4钱征,蔡尔康辑《屑玉丛谈初集·蔡尔康序》,《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919、92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2003年。
    5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7页。
    6《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10册538页。
    7韩南《谈第一部汉译小说》中认为蒋其章担任《申报》主编至1884年,后诸多学者延用此说,如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212页。实误。
    1施补华《泽雅堂文集?卷六?蒋母墓志铭》,据清光绪十九年陆心源刻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0册第357页。
    2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0652页。
    3《越缦堂日记》,第10911页。
    4《越缦堂日记》,第10949页。
    5《越缦堂日记》,第12652页。
    6蒋师辙《台游日记》第四卷第120页,台湾大通书局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第177册,1987年。
    7申报馆《申报馆书目》上海申报馆,清光绪3年(1877):“是书皆近人所作制艺,而为武林蒋芷湘进士其章所选也。”
    1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258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第39页。
    2潘衍桐订《两浙輶轩续录》第54卷,浙江书局,清光绪17年(1891)。
    3陈大康先生于《文学遗产》网络版上发表了《中国近代小说史料——《申报》小说史料编年(一)》,其中亦谈到了《瀛寰琐纪》每卷的出版与内容。
    4《申报》壬申四月初十日(第13号)第6版:本馆新报自四月初三日起,赐顾者祈照例惠赐价资,特此布闻。本馆主人谨启。《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49页。
    1《本馆条例》,《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页。
    2《本馆条例》,《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第1版,“苏杭等处地方有欲刻《告白》者,即向该卖报店司事人说明某街坊某生理,并须作速寄来,该价另加一半,为卖报人饭赀。”
    3《本馆条例》,《申报》壬申四月十七日(第20号)第6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5页:启者:兹本馆开创《申报》为日不多,尚未周知,今刊于报中,如贵商宝号欲按日看者,请至本馆注簿,以便照送可也。特此布闻。本馆主人启。
    4《寻各店代售新报》,《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五日(第3号)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8页。
    5《今将在沪代零卖本馆新报之各店开列》,《申报》壬申四月初一日第6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9页。该广告还刊载于《申报》壬申四月初二日(第6号)第7版,《申报》第1册第24页;《申报》壬申四月初三日(第7号)第七章,《申报》第1册第28页;《申报》壬申四月初四日(第8号)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31页。
    6《今将在沪代零卖本馆新报之各店开列于左》,《申报》壬申四月初八日(第11号)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44页。
    7《今将在沪代零卖本馆新报之各店开列于左》,《申报》壬申四月初九日(第12号)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48页。
    8《今将在沪代零卖本馆新报之各店开列于左》,《申报》壬申四月初十日(第13号)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2页。
    
    1《觅人代卖新报》,《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五日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8页。
    2《申报》壬申六月十二日(第67号)第5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263页。
    3《各处信局地脚》,《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五日第7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8页。
    4《启者》,《申报》壬申四月二十一日第6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88页。
    5《申报》,壬申四月二十三日(第25号)第6版,《申报》第1册第95页。
    6《本馆告白》,《申报》壬申五月十六日(第45号)第6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75页。
    1《申报》,壬申四月三十日(第31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17页。
    2《申报》壬申五月十七日(第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77页。
    3《申报》壬申五月十七日(第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77页。
    4《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一月初三日(第185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37页。
    5《谨告福州各贵客》,《申报》癸酉六月初九日(第362号)第1版:“启者,本馆今在福建分设代卖新报之友。本报逐日全刊每日《京报》,其布印甚捷而价亦廉至,另有中外各新闻。贵客士商欲按日购阅者,请与该友人面定可也。”《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9页。
    6《招人代卖申报》,《申报》癸酉六月初九日(第362号)第4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10页。
    7《招人代售申报》,《申报》癸酉七月念八日(第429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279页。
    
    1《本馆告白》,《申报》癸酉闰六月十七日(第394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137页。
    2《本馆告白》,《申报》癸酉七月念四日(第425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261页。
    3《本馆告白》,《申报》癸酉八月十八日(第4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345页。
    4《本馆告白》,《申报》癸酉九月初五日(第46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401页。
    5《申报》甲戍三月十二日(第61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4册第375页。
    6《申报》壬申九月初十三日(第143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65页。
    7《京都专设分馆售报》,《申报》乙亥正月念七日(第872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6册第193页。
    1《本馆告白》,《申报》乙亥十月二十日(第1093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7册第477页。
    2《布告各远处可由信局代买申报启》,《申报》癸酉五月二十日(第3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541页。
    3《本馆告白》,《申报》癸酉九月初五日(第46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3册第401页。
    4《申报》甲戍九月二十五日(第773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5册第431页。
    5《集阅报纸告白》,《申报》乙亥六月初十日(第983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7册第37页。
    1《本馆告白》,《申报》癸酉三月十四日(第29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317页。
    2《本馆告白》,《申报》癸酉十一月十九日(第522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4册第21页。
    3《寄报改由陆路》,《申报》乙亥十一月初六日(第1107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7册第533页。
    4《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壬申五月十七日(第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77页。
    5《本馆自叙》,《申报》壬申八月初七日(第113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445页。
    6李嵩生《五十年来之新闻业?本报之沿革》,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下),第31页。
    7李嵩生《五十年来之新闻业?本报之沿革》,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下),第31页。
    1《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壬申十月二十六日(第18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13页。
    2《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一月十三日(第194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73页。
    3《本馆告白》,《申报》壬申五月十七日(第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77页。
    4《布告各远处可由信局代买申报启》,《申报》癸酉五月二十日(第346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541页。
    5《申报》同治壬申十月二十六日(第18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13页。
    1《寄售书籍》,丙子十二月初四日(第1454号)第8版:《弢园尺牍》,王君紫诠所著也,现已装订,托本馆代售,每部四本,价洋四角五分。前印之《瀛壖杂志》,每部价银五角五分,如蒙赐顾,祈来本馆帐房购阅。本馆帐房启。《申报》影印本第10册第60页。
    1《本馆条例》,《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1页。
    2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480页。
    3《剑桥中国晚清史》第121页。
    4《剑桥中国晚清史》第124页。
    
    1《刘坤一遗集》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682页。
    2郑观应《郑观应集?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页。
    3《瀛寰琐纪》第7卷,1873年5月,第2页。
    1四明公所事件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于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八日(1874年5月3日),第二次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7月)。四明公所事件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自发反抗殖民暴行的斗争,既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英勇气概,而第二次事件更是旅沪宁波人团结一致,爱国爱乡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
    2四明公所事件发生在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八日,《瀛寰琐纪》为月刊,《记构衅略》刊载于第十九卷,此期同治十三年三月月底出版。
    3徐培汀《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5页。
    4金立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媚俗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9页。
    1如《开辟讨源论》正面引用西人地震理论,复又评价泰西各博士亦“取彼验此,未能确有指名。尝据地球以为证,几费猜疑,亦属有影无形之类”云云。
    2上述《开辟讨源论》、《天中日星地月各球总论》、《人身生机灵机论》等文均为主客问答体。而“海外见闻杂志”中《美故相萧活卒》《论中西友谊》等文中,西人称谓为“萧君活者”、“理君雅各布”。
    3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游戏报》特别欢迎这类稿件,而且题材不论大小,只要考证确实,言之有物,一般都能刊出。如《顶戴冠服论》、《识玉》、《戒指说》、《斗蟋蟀记》等不一而足。《点心考》曾连载多期,把上海市面上的各种点心如面条、汤团、馒头、锅贴、烧卖、千层饼、定胜糕……的来龙去脉、源流演变都说清楚了”。
    1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页。
    2《郭嵩焘日记第二卷(同治时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73页。
    3此笔名见《小说月报》1911年连载笔记《觚哉漫录》。
    4易孟醇《魏源评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9页。
    1莫立民、刘新文《晚清词社、词词派与词风描述》,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近代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2004年。
    2陶湘《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二·金安清》,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3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第590页。
    3金梁《近世人物志·金安清》,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62册第187页。
    4《致金安清(眉生)札二通》,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三日曰“眉生大兄阁下:汴州河上匆匆晤别,弹指已三年矣。逖闻荣问货资,超越伦等。昔见处囊之颖,今为出匣之锋;长坂飞黄,奚翅百千里耶。盼颂、盼颂。昨于家言中,得诵惠寄小儿一书,爱注之殷,溢于子墨,且知赎锾义举,实由执事与梦蜨先生首发其端,虽徐晦之于杨临贺,吴玠之于刘子羽,不是过也。心非木石,感何可言。惟念弟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即前此辗转播迁之故,尊处当亦有闻。雨露雷霆,惟待天心自转。与其批龙鳞而难测,莫如听马角之不生。是以小儿先有覆书求寝其事,而厚意则铭诸心版,终不可渲也……”;道光二十六年四、五月间则曰“……弟沦谪三年,奔驰万里,自蒙环召,谬代边防。始则备御于西凉,继又周巡于湟郡。春杪幸经交卸,冀得稍掩疎庸,复奉恩纶,谬膺陕抚,仍以惠筹番务,留驻兰垣。虽贼踪业已潜藏,而藏事尚难豫计。履新无日,覆悚堪虞。夙荷关垂,祈以周行示我为幸……”。林则徐《林文忠公(则徐)书札手迹》,《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七辑第165册第42-43页。
    1《1860年4月16日金安清致吴煦函》,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2页。
    2《1860年5月8日金安清致吴煦函》,《吴煦档案选编第一辑》,第212页。
    3《1861年7月金安清致吴煦函》,《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462页。
    4《金安清上袁甲三禀》,《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498页。
    5《金安清上袁甲三禀》,《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498页。
    6《金安清上袁甲三禀》,《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498页。
    1吴云《两垒轩尺牍》,沈云龙《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264册,第187页。
    2《寰宇琐纪》载赖其勋《半野楼记》曰“诸大帅以饷竭兵溃为第一急务,奏公粮台总办,区区二州之地,七阅月筹款三百万,当其时苏杭悉陷,贼垒星布,灾黎遍野,从何下手,乃因粮于敌,神输鬼运,莫测其际。百弊既绝,私人未便,卒为忌者中伤”。《清代野史大观》也记载“当咸丰季年,江南全省沦陷,仅江北十余州县。第金以运使驻泰州督办后路粮台,设厘捐以供南北防军,岁有盈余……以一隅之地而供给数万大军,无哗饷之虞,不可谓非人才也”。
    3《金安清上袁甲三禀》,《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504页。
    4《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第45册,卷12,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335页。
    
    1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金国琛》,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78册,第290页。
    2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金国琛》,第290页。
    1在《上李宫保书》中,有“殆辛酉年始获一通启问于左右,仲蒙赐答,盖又五年矣”,“辛酉”为1861年,五年之后,当为1866年。而《致冯林一宫詹论开垦江浙荒田书》所论内容在《李宫保复书》中也有提及,则《开垦江浙荒田书》也应作于1866年前后。
    2赖其勋《半野楼记》“解组十余年,天津水患,使相(李鸿章)驰函丐赈,公以时介秋末,北地早寒,木棉尽淹,冻馁兼虞,首创棉衣裤之议。冒风浪,走长江各处,谆劝四十余日,成十万套解津,分给畿甸”。《寰宇琐纪》第4卷。
    3金氏文中有“魏塘傥斋老人丙寅作”字样。
    1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卷7?清人逸事》,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第105-106页。
    1谢兴尧《论金安清其人——清朝咸丰时期主张改革的经济专家》,邓珂《邓之诚学术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6-412页。
    2王尧、王启龙、邓小咏《中国藏学史(1949年之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1盛梅溪、马少云《卫藏图识·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七辑第56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2盛梅溪、马少云《卫藏图识·序》。
    3盛绳祖《卫藏识略》,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第1册,清光绪三年版。
    4吴丰培《卫藏通志作者考》,《藏学研究论丛(吴丰培专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3页。该文详细考证了《卫藏通志》的作者为松筠而非和琳。
    5黄沛翘辑《西藏图考》,光绪十二年,上海图书馆藏。
    
    1《瀛寰琐纪》第1卷,1872年11月,第17页。
    2《瀛寰琐纪》第2卷,1872年12月,第24页。
    1见《缦雅堂骈体文》卷首附之《复堂亾友传之一》署“仁和谭献仲修”。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卷81·文学六·王诒寿传》,《清代传记丛刊》第119册,第655页。
    2《瀛寰琐纪》第13卷,1873年11月,第24页。
    3《瀛寰琐纪》卷13,第24页。
    1《瀛寰琐纪》卷27,1874年12月,第24页。
    2江宁归周钟玉琴徽氏辑《叶小鸾眉子砚源流小记(续)》,《妇女杂志》第4卷第6号,《杂俎》第1-4页。
    3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6?眉子砚曲》,据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79页。
    4吴逸香,琴川人,生平不详。黄钧宰《金壶七墨?遁墨?卷2》有关于吴逸香此曲之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142页。
    1黄钧宰《金壶七墨?遁墨?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142页。
    2《瀛寰琐纪》卷1,第16页。
    3《瀛寰琐纪》第6卷,1873年4月,第18页。
    4《瀛寰琐纪》第11卷,1873年9月,第23页。
    1《闺墨萃珍》卷2,《香艳丛书》第11集第6册,第123页。
    
    1《瀛寰琐纪》卷6,1873年4月,第14页。
    2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70页。
    
    1《瀛寰琐纪》卷5,1873年3月,第5页。
    2《瀛寰琐纪》卷5,1873年3月,第5页。
    3《瀛寰琐纪》卷6,1873年4月,第13页。
    4《瀛寰琐纪》卷9,第13页。
    
    1《瀛寰琐纪》卷19,第5-7页。
    2《瀛寰琐纪》还发表了大量孝子烈妇忠臣之传记,本文将另有讨论。
    3《瀛寰琐纪》第3卷,第16页。
    4《瀛寰琐纪》第8卷,第15页。
    1《瀛寰琐纪》第1卷,第12页。
    1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中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2《瀛寰琐纪》卷7,第15页。
    3《瀛寰琐纪》卷7,第22页。
    4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失守。1868年,汇入捻军的江北太平军余部溃散同年,东捻、西捻均溃散。最后一支使用太平天国年号的捻军余部于1869年溃散,至此,太平天国彻底失败。
    1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中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8页。
    2赫治清《李元度与<招降石逆四千言>》,《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98-609页。
    3“岁庚申(1856年),凤翎奉耆九峰中丞大公祖奏调回粤,襄办夷务,因查探报所纪,复质诸乡先生,询悉丁巳冬月夷入省城各实在情事,录成存帙,名之曰《洋务续记》。聊以纪乡梓之乱,俾后人知鉴前车耳。是记也,曷续乎尔?明乎继《洋务权舆》而辑录也,故曰《续》,未成书,故曰《记》。同治八年,岁在己巳,小阳月,岭南李凤翎少珊氏序”。李凤翎《洋务续记自序》,中国史学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22-223页。
    4姚薇元《关于<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问题》,姚薇元,萧致治等著《鸦片战争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7-38页。《再论〈道光洋艘征抚记〉的祖本和作者》,姚薇元,萧致治等著《鸦片战争研究》,第40-51页。
    5师道刚《关于<洋务权舆>一书——<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1959年9月3日。《<道光洋艘征抚记>作者问题的再商榷》,《历史研究》,1960年第4期,第40-46页。
    1冼玉清《关于<夷艘入寇记>问题》,《学术研究》,1962年第2期。
    2陈倬(1825-1881),江苏元和,亦作长洲(均今苏州)人。字培之,号杏璲,又号杏璲词人、篱庵,室名蛛隐盦。着有《x经笔记》、《香影余谱》、《浮山志》。陈倬为进士出身,太平军攻克苏州,陈倬逃往东永昌,成为徐少蘧的重要谋士。
    3陈倬《哀吴都赋》,《瀛寰琐纪》第27卷,第4页。
    1《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同治壬申九月初十日(第141号),《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57页。
    2《瀛寰琐纪》卷3,1873年1月,第15页。
    3《瀛寰琐纪》卷10,1873年8月,第2页。
    1《瀛寰琐纪》卷11,1873年9月,第7页。
    1平步青《霞外攟屑》,《笔记小说大观》第33编第4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370页。
    2薛福成《庸庵笔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3同上书,第184页。
    
    1薛洪绩,王汝梅主编《明清传奇小说集(稀见珍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605页。
    2《本馆告白》,《申报》甲戌九月二十八日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5册第443页。
    3《汉宫春色》,《香艳丛书》第6集第1卷,第317—363页。
    4《汉宫春色》第333页。
    1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先秦至隋卷》,济南泰山出版社第266—279页。
    2同上书第266页。
    3《瀛寰琐纪》卷3第13页《蒋孝廉西征述异记》中明确提到:“同治壬申六月,忽遇之扬州。”
    4《笔记小说大观》第五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1984年,1377—1423页。
    5薛洪绩,王汝梅主编《明清传奇小说集(稀见珍本)》,第605页。
    6薛洪绩,王汝梅主编《明清传奇小说集(稀见珍本)》,第605页。
    1《明懿安皇后外传一卷》,《峭帆楼丛书》,1915年。
    2《市隐书屋诗文稿》,《文稿上》卷四第14页,清同治六年版,苏大图书馆藏。
    
    1俞樾《春在堂杂文·续编一》卷1,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12册,第135-138页。
    2潘遵祁《西圃集》,光绪二十三年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3屠苏《小草庵诗钞》,清同治光绪间吴县潘氏刻本。
    
    1因《江户繁昌记》与《沪城岁事衢歌》同为风物民俗之记述,因而作为一节共同讨论。
    2《江户繁昌记》,静轩居士着,克己塾版,“天保三年(1832)新雕”。藏于广东梅州黄遵宪故居。笔者未能亲见。
    3“成岛柳北(1837-1884),江户(今东京)人,名弘,字保民,通称甲子太郎,笔名何有仙史、墨上渔史。柳北家世代为幕府儒官,,他自幼熟习儒家典籍,二十三岁袭父职,担任幕府将军的侍读。1868年,德川幕府土崩瓦解后隐居不仕。”据孙虎堂《略论成岛柳北及其汉文小说<柳桥新志>——兼论日本19世纪的花柳类汉文小说》,《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第191-193页。
    1成岛柳北《柳桥新志(初编)·自序》,转引之孙虎堂《略论成岛柳北及其汉文小说<柳桥新志>——兼论日本19世纪的花柳类汉文小说》,《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第191页。
    2李玲《<日本国志·礼俗志>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第33页。
    3周作人《缘日》,钱理群编《周作人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第132页。
    4《瀛寰琐纪》卷24(1874年9月),第18页。
    
    1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跋》,《丛书集成续编》第50册,第628页。
    2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丛书集成续编》第50册,第617页。
    3《瀛寰琐纪》卷4,第21页。
    
    1《瀛寰琐纪》卷4,第15页。
    2《瀛寰琐纪》卷3,第15页。
    3《瀛寰琐纪》卷9,第7页。
    1忠孝节义与青楼画舫是《瀛寰琐纪》热衷的两大主题,因而,本节的讨论包括《瀛寰琐纪》诗、文、笔记所有与此有关的作品。
    2冯桂芬《显志堂稿?卷六?许烈姬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84册,第715-717页。
    1徐珂《清稗类钞》第19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45页。
    2《瀛寰琐纪》卷23,1874年8月,第19页。
    
    1《瀛寰琐纪》卷25,1874年10月,第5页。
    2《瀛寰琐纪》卷25,1874年10月,第6页。
    3《瀛寰琐纪》卷25,1874年10月,第7页。
    
    1《白门新柳记·玉鲅生跋》,《笔记小说大观》第5编第10册,第5850页。
    2孙凯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2页。
    3张宇澄编《香艳丛书》第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第363—406页。
    4朱剑芒编《章台纪胜名著丛刊》,世界书局1936年。
    5张梦征编《襟霞阁主人重刊?青楼韵语?下》,中央书店1935年,第110—143页。
    6《白门新柳记》,《笔记小说大观》第5编第10册,第5807—5850页。
    7车心吉主编《中华野史·清朝?卷三》,第3048—3057页。
    1邹弢《三借庐笔谈?卷九?白门新柳》,《笔记小说大观》第28编第10册,第5999页。
    2孙楷第着,戴鸿森校《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2页。
    3清凉山樵子《记<白门新柳记>劈板事》,《申报》同治癸酉六月廿九日第371号,第3版。
    4《白门衰柳附记·卷二·跋》,《香艳丛书》第18集,第5849页。
    5《白门新柳补记·卷二》,《香艳丛书》第18集,第5835页。
    6叶凯蒂《文化记忆的负担—晚清上海文人对晚明理想的建构》,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1《申报馆书目?昕夕闲谈》,上海申报馆,清光绪3年(1877)第20页。
    2 (美)韩南《谈第一部汉译小说》,《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132-142页。韩南认为申报馆的老板美查是英国人,熟悉英国文坛的基本情况。而利顿的文名虽然在二十世纪鲜为人知,但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他却被目为与狄更斯其名的大文豪。其作品多富有传奇性,极具理想精神和浪漫色彩,对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晨与夜》这部长篇小说以英、法、意三国为主要背景,描绘了西方近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西方人的风俗习惯。而这恰恰与《昕夕闲谈》前言提到的”广中士之见闻”的主张相契合。因而,申报馆对《晨与夜》的选择就不足为怪了。
    3《新译英国小说》,《申报》壬申十二月初六日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13页。
    
    1《瀛寰琐纪》第28卷,第12页。
    2钱征,蔡尔康辑《屑玉丛谈初集序》,《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919、920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
    3《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1期,1909年10月。
    1上海《新闻报》在1905年5月11日到6月1日间,每周都刊发广告《重译<昕夕闲谈>英国第一小说出书》。
    2郭延礼,《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第50页,对此有详细论述。
    3严廷亮《关于蠡勺居士其人的点滴臆测》,《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第106-110页。
    4郭长海《蠡勺居士和藜床卧读生——<昕夕闲谈>的两位译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第457-461页。文中同时指出蒋子让除“蠡勺居士”以外的“蘅庵梦主”、“小吉罗庵主”等其它笔名,罗列了蒋氏在《瀛寰琐纪》上发表的除《昕夕闲谈》以外的其它作品。其在仔细翻阅《申报》基础上,推断出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中提到的藜床卧读生即藜床旧主,此人名叫管斯骏。并对管斯骏生平著作作了简介。但蠡勺居士和藜床卧读生并非一人。2008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阚文文完成其博士论文《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以八大报刊为中心》采用其说。
    5(美)韩南《谈第一部汉译小说》,《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132-142页。韩南根据颜廷亮的推论,对《瀛寰琐纪》译者笔名使用情况做了分类:“写散文时用小吉罗庵主,写诗时用蘅梦庵主或小吉罗庵主,写通俗小说时用蠡勺居士。”其根据《申报》社史的记载提出译者很可能是《申报》最早的主编之一蒋芷湘。而蒋芷湘在出任《申报》主笔以前,已身为举人,在他考中进士后,就离开了报馆。韩南还认为蒋芷湘的本名叫做蒋其章。因为申报馆出版的《文苑英华》一书编者署名为蒋其章。韩南又从1870年《浙江乡试录》和1916年《杭州府志》中找到蒋其章的相关资料,确证了蒋芷湘即为蒋其章,且对他的生平做了简介。并大胆地对1905年上海《新闻报》《重译<昕夕闲谈>英国第一小说出书》广告中提到的蒋子让提出假设:“公告的执笔者错误地将蒋的表字与两位原主编中的另一位的表字,即江西的吴子让混淆了”。郭延礼于2001年6月撰写的《英国小说<昕夕闲谈>的作者、译者和重译本》,郭延礼《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7-50页。文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但论述不及韩南充足。因而,韩南对学界的影响较大,华东师范大学刘永文在2004年博士论文《晚晴报刊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文娟在2006年博士论文《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发展关系研究》中采纳韩南说。
    6邬国义《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第285—397页。该文从详细、确凿、精彩地论述了《昕夕闲谈》的作者为申报馆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并简述了蒋其章离开申报馆之后的大致活动。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0—114页。一文也提出了相同观点。邵志择《<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第55-61页。也得出了相同观点。
    7《申报》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篆香老人赠小吉罗庵主序》之《本馆附启》:“篆香先生,丹湖名宿也。辞工黄绢,学富青缃。本馆蘅梦庵主幸识荆州,蒙赠序文。……蘅梦庵主乃武林名孝廉,倡雅会于东南,壬林望重,建骚坛于沪渎,《申报》纷驰。昨因公交车北上,先事回杭。”
    8履尘道人诗作《吉罗道人以名孝廉入赣南幕府,应外舅观察许公之聘也。曩以羁栖甥馆,得侍麈谈,宵榻篝灯,辄承指授。荒斋跧伏,文话久疏,自郗□入座后,吾道为不孤矣。狂喜之余,率呈四律,即题其〈泽古堂诗初集〉后》,其中一首云:“余生虎口日黄昏,一棹西湖几断魂。袖底云烟楼有影,帐中图画月无痕。(君有“月痕楼影图”,为悼亡作也。)故园尚认青杨巷,旧院重寻白板门。(君近又作“冬青老屋图”。)诗纪繁钦留约指,花前细检泪频吞。”
    1张卫晴《第一部汉译英文小说<昕夕闲谈>》1,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2005年。
    2(美)韩南《谈第一部汉译小说》,《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132-142页。
    3郭延礼《中国人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2日第23版。
    4张政、张卫晴《文化改写--蠡勺居士的翻译实践探析》,《中国外语》2009年第1期,第79-84页。
    5张和龙《论<昕夕闲谈小序>的外来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第88-98页。
    1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2《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壬申六月廿十八日(第81号)第5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319页。
    3该《告白》后又刊载于《申报》同治壬申六月廿十九日第5版、六月廿十九日第5版、七月初二日第6版、七月初五日第6版、七月初七日第5版、七月初九日第6版、七月初十日第6版、七月十一日第7版、七月十二日第7版、七月廿十四日第5版、七月廿十五日第7版、八月初七日第5版、八月十二日第7版。
    2陈澹然《江表忠略·卷15》,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60册第661页。
    1陈继聪《忠义纪闻录·卷23·陈文学寿熊》,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60册第95页。
    1闵尔昌《碑传集补·卷47·频伽郭君墓志铭》,《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23册,第37-38页。
    2陈玉兰《论郭麐及其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25-30页。
    3刘世南《一样题材,两种风格——舒位<冰山曲>和郭麐<大墙上蒿行>解读》,《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5—33页。
    
    1王荣商等《华中地方·第478号·浙江省镇海县志(1-8)》,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839页。
    2蒋寅《金陵生小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840页。
    4王鋆《扬州画苑录》卷1,光绪乙酉年刻本,第30页。
    5庄文生《浙江省平湖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34页。
    6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第73页。
    1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1蒋敦复《丽农山人自叙》,《啸古堂文集》卷8,清同治七年(1868)上海道署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2滕固《芬陀利室词话》后记:先生《啸古堂文集自序》称《词话》八卷,今流传于世者仅兹三卷,疑八卷乃预拟之数,未及于生前杀青耳。又《词话》卷一先生谓嘉庆末识周保绪先生于田若谷邑宰署中,此殆先生晚年追叙时所误记,或嘉庆末尝见保绪先生于他处也。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唐圭璋辑《词话丛编》第21册,1934年,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3蒋敦复《啸古堂诗集八卷遗集一卷》,《续修四库》第1535页,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一年王韬淞隐庐刻本影印,第111页。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113页。
    2《啸庐遗诗》一卷,仲湘辑《留爪集》,清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3陈玉堂先生《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认为沈穆孙同治间仍在世,依据为《瀛寰琐纪》卷15(1874年1月)发表了其《碧湖秋馆诗》。但卷6(1873年4月)李增迪已于《重选沧江乐府序》中明确说明,“乙丑六月,先生偶言及是集,谓梨枣已散,而编藉案头犹有存者。因念梦庵、伯钵、彦和物化已久,遗稿莫必其存亡。”因而可以推断,七子之一沈穆孙同治年间已不在世。《瀛寰琐纪》的内容一为自创,一为读者抄录所藏之前人、友人之作。因此,《瀛寰琐纪》很多作者,当时已不在世。
    1王韬《瀛壖杂志》,上?偶霭嫔?1989年版,第74页。
    
    1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第6页
    2徐世昌纂,周骏富编《清儒学案小传·三·卷16·沈先生曰富》,《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7册,第180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432页。
    1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清同治间刻本。
    2陈继聪《忠义纪闻录·卷22·宋文学志沂》,周骏富主编《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60册,第65页。
    3《宋浣花诗词合刻》,清同治间刻本。
    4宋志沂《梅笛庵词剩稿?宋志沂传》,赵诒琛、王大隆辑《甲戌丛编》第4册,1934年铅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5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清同治间刻本。
    6曹允源、李根源《吴县志》卷69《忠节二》,第15页。
    7刘履芬《梅笛庵剩稿序》,见甲戌丛编本《梅笛庵词剩稿》。
    8陈继聪《忠义纪闻录·卷22·宋文学志沂》,《清代传记丛刊》第60册第66页。
    1陈继聪《忠义纪闻录·卷22·宋文学志沂》,《清代传记丛刊》第60册第66页。
    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56页。
    3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1068页。
    4宋志沂《梅笛庵词剩稿?潘钟瑞序》,赵诒琛,王大隆辑《甲戌丛编》第4册,1934年铅印本。
    5宋志沂《梅笛庵词剩稿?刘履芬序》。
    6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秦云跋》,清同治间刻本。
    7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高望曾跋》。
    8《忆济南山水铭(并序)》、《游西湖纪》两文均为苏州图书馆藏《岑华居士外集》卷2收录。
    1清国史馆原编《清史列传·九·卷72·文苑传三》,周骏富主编《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04册,第990页。
    2清国史馆原编《清史列传·九·卷72·文苑传三》,周骏富主编《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04册,第990页。
    3曹允源、李根源《吴县志》卷66下,第25页。
    4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独角龙吴巢松》,周骏富主编《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19册,第547页。
    5吴慈鹤《吴侍读全集》,嘉庆十五年刻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6梁章鉅序:“《兰鲸录》者,其少作也。《凤巢山樵求是录》者,刻于豫中者也。《求是》二录者,甫刻于山左,卷未意而殁者也。余为搜其丛残,得百数十篇,刻以行之,《续录》是也。先生之文,则自《岑华居士外集》一刻之外未有专本,因就其家求得二册,为文凡数十篇,厘成二卷,合于《续录》以行。盖古之工文者不必诗,工诗者不必文……其用心每在文外而文以自然而成。”
    7嘉椿跋:“乙丑五月以后诗既未刻文集以呈蒙鉴定(注:为梁章鉅)为《求是续录》诗一卷,《求是外集文》二卷。梁方伯赐序刊行,合先后所刻《岑华居士兰鲸录》八卷、《岑华居士外集》二卷、《凤巢山樵求是录》六卷、《凤巢山樵求是二录》四卷、《凤巢山樵求是续录》一卷、《凤巢山樵求是外集》二卷计诗文二十一卷。”
    
    1宁河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编《宁河县志译注》1987年,第192页。
    2杨夔生《真松阁词》,据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四年刻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第1726册,第255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150页。
    4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736页。
    5秦缃业等《无锡金匮县志》卷22,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34页。
    
    1吴仰贤等《嘉兴府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468页。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1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第226页。
    1《瀛寰琐纪》卷9,第17页。
    
    1秦云《裁云阁词钞》卷四。
    2秦云《伏鸾堂诗剩》卷二。
    3《香禅精舍集》卷二。
    4《香禅精舍集?香禅精舍词?蒋敦复序》。
    1《香禅精舍集?卷三》,清光绪间潘氏香禅精舍刻本。
    2《香禅精舍词?宋志沂题词》。
    3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红杏楼诗剩稿》第9页。
    4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梅笛庵词剩稿》18页。
    5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梅笛庵词剩稿》18页。
    6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红杏楼诗剩稿》第6页。
    7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红杏楼诗剩稿》第11页。
    8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红杏楼诗剩稿》第11页。
    9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红杏楼诗剩稿》第12页。
    10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梅笛庵词剩稿》13页。
    11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第2页。
    12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第3页。
    13陈寿熊《静远堂集?卷二》。
    14《静远堂集》卷三《诗余》。
    15仲湘《宜雅堂诗二集》卷一,七卷咸丰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6仲湘《宜雅堂诗二集?卷一》。
    17陈寿熊《静远堂集》卷二,光绪壬辰苏州五亩园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8陈寿熊《静远堂集》卷二,光绪壬辰苏州五亩园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9陈寿熊《静远堂集》诗余,光绪壬辰苏州五亩园刻本。
    
    1注:此处指在《瀛寰琐纪》2卷上发表3篇作品以上之作者。
    2蔡毅《陈曼寿与<日本同人诗选>》,《日本汉诗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6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07页。
    1 (日本)蔡毅、陈曼寿与《日本同人诗选》,蒋寅、张伯伟《中国诗学第九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
    2邹弢《三借庐笔谈·卷10·饭颗山樵》,《笔记小说大观》第28编第10册,第6014页。
    1据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葛其龙》第30册第207页。
    2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30册第214页,苏州图书馆藏葛志亮1965年手抄本《寄庵诗钞》序。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824页。
    3上海图书馆藏1928年上海南园志局刊《上海县续志》。
    4此说从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海图书馆藏刻本《寄庵诗钞》二卷及稿本《寄庵诗钞》,不分卷,今未见。疑已佚。又杨忠、李灵年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2167页着录《寄庵诗钞》二卷刻本,南图、中科院亦有藏。
    5孙玉声《退醒庐笔记》则言:“(葛其龙)着有《寄庵诗钞》,已刊者二卷,待梓者数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0页。
    6发于《瀛寰琐纪》之诗与收入《寄庵诗钞》之诗,文字略有不同。《长生殿传奇题词》《瀛》“花萼楼成友爱余”《寄》作“笃爱”。《瀛》“海上楼台岂是真”《寄》作“海上西山”。《瀛》“莫怨功名误白头”《寄》作“到白头”。《莫愁湖杂咏》其一《瀛》“更无人足此风流”《寄》作“比风流”。其六《瀛》“碧槛红栏绕水滨”。
    7该诗亦为《胠余集》卷四收录,《胠余集》四卷,附杂存一卷。宣统三年辛亥(1911)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8该诗亦为《胠余集杂存》收录。
    1该诗亦为《胠余集》卷四收录。
    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596页,黄铎卒年作“1876”。黄文瀚《揖竹词馆诗词草》卷首宝山舒昌森《揖竹词人传》则云:“光绪戊寅,季父(按,即黄铎)见背。”从舒昌森说。
    3民国刊本《上海县续志》卷21。
    4盛叔清辑《清代画史增编·卷19·黄铎、黄光裕、黄文珪》,《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8册,第393页。
    1黄氏自着《金壶七墨·逸墨·异物·大理》有同治癸酉年间(1873)诸事,则黄钧宰同治末年尚在世。
    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20页。
    3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4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5·医理》,据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63页。
    5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3·吹遂附秋云》,《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45页。
    
    1杨文鼎作《比玉楼遗稿》序,黄钧宰《比玉楼遗稿》,光绪二十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2黄钧宰《金壶七墨?春明倦客序》,《续修四库》第1183册。
    3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第351页。
    
    1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338页。
    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465页。
    1亢树滋《随安庐诗集?亢树滋自序》补遗一卷又二卷,清咸丰刻本,藏于苏州图书馆。
    2《随安庐诗集?洪豫题识》。
    3亢树滋自序,《随安庐题画诗》二卷,光绪十二年刻本,藏于苏州图书馆。
    4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作“福建闽侯人。”察《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第407页)林氏七世祖林而豸,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六世祖林用顺,迁居华亭县,自此世居苏沪一带,朱说非。
    
    1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第230页。
    2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林端仁》第53册,第407页。
    3刘因之《谰言琐纪·蒋国榜跋》,《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第877页。
    4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南京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5刘因之《谰言琐纪·蒋国榜跋》,《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第877页。
    6刘因之《蚁余偶笔一卷附笔一卷》,《丛书集成续编》第139册,第107页。
    1吴中有三山人,朱子馨壻为骨母山人,汪君燕庭芑为茶磨山人,秦君肤雨云为西脊山人?ㄇ澹┳迯|《三借庐笔谈·卷五·茶磨山人》,《笔记小说大观》第28编第10册,第5875页。
    2《伏鸾堂诗剩》光绪四年版,苏州图书馆藏,前秦云自识:咸丰丁巳,汪燕庭以朱子馨及余诗合已作,刊《吴中三山人诗》。巳末陆梧生为刊《西脊山人诗集》四卷。明年庚申城陷,板片均毁于兵火,余所作共诗四千余首,流离避地,一失于兵;舟行不慎,再失于水;自为删去者,又十之六七。今先梓四卷,聊以存余诗之大概而已。曰《诗剩》者,兵剩水剩而又删剩焉。
    1《伏鸾堂诗剩?诗评》,光绪四年版,苏州图书馆藏。
    2叶恭绰《全清词钞》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64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05页。
    4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第960页。按:国学扶轮社排印本《香艳丛书》今有上海书店1991年精装影印本十册,然第一册卷三载《十国宫词》上下卷著者分别为秀水孟彬赋鱼及南汇吴省兰泉之,跋为吴江沈懋真。且两种《十国宫词》繁简不同,全无重合,当为重名之作。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论述有误。
    1据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沈秉成》第99册第115页,生年作“道光辛卯年”,即1831年。
    2凌惕安《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沈秉成》,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202册,第564页。
    3参见李放纂辑《皇清书史·二·卷26·沈秉成》,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84册第340页;朱汝珍辑《词林辑略·卷7·咸丰丙辰科》,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16册第399页。
    4吴馨、姚文枬纂修民国《上海县志》卷十六,1936年铅印本,第8页。
    1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上海县续志》卷18《人物》。
    2此传取自《缦雅堂骈体文》卷首附之《复堂亾友传之一》署“仁和谭献仲修”。又见于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卷81·文学六·王诒寿传》,《清代传记丛刊》第119册第655页。
    
    1顾炳权《上海竹枝词与上海地方志》,《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3期。
    2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57—58页。
    
    1《申报》同治壬申十一月卄七日(第206号)第2版。
    2《申报》同治壬申十一月卄八日(第207号)第2版。
    3《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初一日(第208号)第3版。
    4《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初二日(第209号)第1版。
    5《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初四日(第211号)第2版。
    6《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初六日(第214号)第3版。
    7《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初八日(第215号)第1版。
    8《申报》同治壬申十一月十一日(第192号)第2版。
    9《申报》同治壬申十一月廿五日(第204号)第2版。
    10《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十二日(第219号)第2版。
    11《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十五日(第221号)第2版。
    12《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十八日(第224号)第2版。
    
    1《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二十日(第226号)第2版。
    2《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廿三日(第226号)第2版。
    3《申报》同治癸酉正月十六日(第242号)第3版。
    4《申报》同治癸酉十月十五日(第494号)第3版。
    5葛其龙《寄庵诗钞》卷一,1965年葛志亮手抄本,苏州图书馆藏。
    6《申报》同治乙亥正月十五日(第852号)第4版。
    7《申报》同治丙子十一月初七日(第1432号)第3版。
    8《申报》同治甲戌十月初八日(第784号)第4版。
    9《申报》同治甲戌六月二十八日(第700号)第4版。
    10《申报》同治乙亥六月廿二日(第994号)第4版。
    11《申报》同治乙亥七月初五日(第1004号)第4版。
    12《申报》同治丙子十月廿九日(第1425号)第3版。
    1《申报》同治甲戌十月初八日(第784号)第4版。
    2《申报》同治癸酉六月廿四日(第375号)第2版。
    3《申报》同治癸酉闰六月初十日(第388号)第2版。
    4《申报》同治癸酉三月廿一日(第296号)第2版。
    5《申报》同治乙亥四月廿五日(第946号)第4版。
    1《申报》同治壬申八月廿三日(第127号)第1版。又见葛其龙《寄庵诗钞》卷一,1965年葛志亮手抄本,苏州图书馆藏,题目为《和杨稚虹司马文斌秋兴八首用杜工部原韵》。
    2《瀛寰琐纪》卷9刊载了寄庵(葛其龙)《海滨酬唱词序》,此序又被杨文斌辑《海滨酬唱词》,光绪二十四年(1898)香海阁刻本收录。
    3葛其龙《寄庵诗钞》卷二,1965年葛志亮手抄本,苏州图书馆藏。
    4黄铎《胠余集》卷三。
    5黄铎《胠余集》卷三。
    6葛其龙《寄庵诗钞》卷二,1965年葛志亮手抄本,苏州图书馆藏。
    7江湄《秋水轩诗稿》卷十,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8《申报》同治丙子五月十七日(第1263号)第4版。
    1《申报》同治丙子十月初二日(第1402号)第3版。
    2黄铎《胠余集》四卷,附杂存一卷,宣统三年辛亥(1911)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广东中山图书馆藏,苏大图书馆藏。封面题签署李然昌,扉页题签署杨逸。卷首有刘因之序,又有上海吴修之、王孟洮序,又同邑王延询、南汇张文虎撰传,又上元杨馥(桂峰)、长洲石岩英(兰士)、天台金浚(听秋)、上海潘崇福(味梅)、丹徒王荣昌(笃生)、湖州费焘(康侯)、宝山凌贞佑(酬卿)题词。末附杂存文二篇,尺牍六篇,题为《胠余集杂存》,末有侄文涛跋,每卷尾有题识:“侄文涛,男文琛校印,侄孙承庆,承寿同校。”
    3黄铎《胠余集》卷一。
    4黄铎《胠余集》卷二。
    5黄铎《胠余集》卷三。
    6黄铎《胠余集》卷三。
    7黄铎《胠余集》卷二。
    8黄铎《胠余集》卷三。
    
    1黄铎《胠余集》卷四。
    2黄铎《胠余集》卷四
    3亢树滋《市隐书屋文稿》卷一。
    4亢树滋《市隐初稿诗》卷三。
    5亢树滋《市隐初稿诗》卷四。
    6亢树滋《随安庐题画诗》,一名《随安庐诗集》,上下两卷,藏于苏州图书馆。
    7秦云《伏鸾堂诗剩》卷二。
    
    1此处相对于前文《瀛寰琐纪》主要作者而言,指在《瀛寰琐纪》上发表作品数量较少之传统文人。
    2陈倬《香影余谱》,赵诒琛、王大隆辑《庚辰丛编》(第4册),1940年铅印本,第1页。
    1陈玉堂《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338页作“戴以桓”,疑误。
    2据李放辑录《画家知希录·卷7·戴以恒》,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81册第194页,“光绪辛卒,年六十六。”
    3李放辑录《画家知希录·卷7·戴以恒》,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81册第194页;盛叔清《清代画史增编·卷32·戴以恒》,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8册,第655-656页。
    
    1杨群红《中华姓氏通史·高姓》,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2赵尓巽《清史稿·卷502·高斗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70页。
    3陈曾则《汉阳关先生传》,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刊本《师二宗斋遗集》后附。
    1丁绍仪《清词综补?附续篇》(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1273页。
    2杨忠、李灵年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2008页。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408页与杨廷福《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均作“鹤祖山农”。
    1参《名人尺牍小传》,引自李放《皇清书史·二·卷31·勒方锜》,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84 册第518页。
    1冯金伯《墨香居画谱·潘思牧》,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2册,第449页。另参《清代画史增编·卷10·潘思牧》,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8册,第207页;李濬之《清画家诗史·二·戊下·潘思牧》,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6册,第435页。
    2其在《瀛寰琐纪》卷五发表《论沪渎形势》时,署名“暨阳太瘦生”。
    3王永宽《中国戏曲通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0页。
    1沈祥龙生年有二说,其一:据《乐志簃文录》之“乐志簃记”载“光绪乙未(1895)余年六十有一……”,沈氏当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岁。其二:据来新夏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沈祥龙》第49册第71页:“沈祥龙,字讷生,号约斋,行一,道光丁酉年正月初五日生……”,沈氏则生于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2月9日。
    2杨忠、李灵年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1047页。
    1缪荃孙纂辑《续碑传集·一·卷17·四品卿衔国子监司业加五级沈先生行状》,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第115册第817-820页。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36页。
    2《闽峤游草?高廷梅序》,光绪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36页。
    2疑作者误记。据考王韬未曾加入申报馆,亦未任申报主笔。
    3蔡冠洛编纂《清代七百名人传·第5编·艺事文学·王韬》,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96册,第387页。
    4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36页。
    1崔广社《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史研究会,2005年。
    
    1李濬之《清画家诗史?三·辛下·徐耀堂》,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7册,第372页。
    2陶湘《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二·卷20·薛时雨》,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33册第596页。
    3周倜《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墨迹?下》,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1王韬《瀛壖杂志·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4页。
    2邹弢《三借庐笔谈?卷9?白门新柳》,《笔记小说大观》第28编第10册,第5999页。
    1孙凯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2页。
    2生卒年有他说(见陈玉堂《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此处据《海上墨林》:“宣统辛亥后一年卒,年八十三”(盛叔清《清代画史增编·卷14·杨葆光》,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8册第281页)。又金梁《近世人物志》摘引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宣统二年十月十三日”条:“杨古韫太守自云间来,年八十一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3朱汝珍《词林辑略》卷3,周骏富《清人传记丛刊》第16册,第131页。
    
    1叶炜《煮药漫钞?卷末自跋》,光绪17年(1891)金陵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2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3叶炜《煮药漫钞?序》,光绪17年(1891)金陵刻本。
    4刘长焕《叶炜<扶桑骊唱集>钞本的文献价值》,《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1期,第8-12页。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989页。
    2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302页。
    3朱记荣《国朝未刊遗书志略》,《丛书集成续编》第68册,第1188页。“此稿本今藏记荣所,目列如左:《部目分均》、《说文引经字异》、《辑要识言》。”
    1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列传七,苏州文新公司1933铅印本,第22页。
    
    1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385页。
    2张鸿卓《香禅词》跋,潘钟瑞《香禅精舍词》卷4,清光绪间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刻本,苏州大学图书馆藏。
    
    1吴成平主编《上海名人辞典(1840-1998)》,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2小说新报社编《小说新报》第7期,1915年第1—3页。
    3连载于小说新报社编《小说新报》第7-12期上,1915年8月至1916年1月。
    4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
    5阿英《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44页。
    1注:此处交游概述仅限于其与《瀛寰琐纪》作者之间。
    2《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十五日(第221号)第1版。
    3《申报》同治癸酉正月初九日(第236号)第4版。
    4《申报》同治癸酉正月十三日(第239号)第3版。
    5《申报》同治癸酉闰六月廿二日(第398号)第2版。
    6《申报》同治癸酉三月廿五日(第299号)第1版。
    7《申报》同治壬申十二月十七日(第232号)第2版。
    8《申报》同治癸酉二月廿七日(第276号)第3版。
    9黄文瀚《揖竹词馆吟草》卷1,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10黄文瀚《揖竹词馆吟草》卷3。
    1《申报》同治癸酉正月十四日(第240号)第3版。
    2《申报》同治乙亥六月十七日(第989号)第3版。
    3葛其龙《寄庵诗钞》卷一,1965年葛志亮手抄本,苏州图书馆藏。
    4葛其龙《寄庵诗钞》卷二。
    5张天翔《潜园诗存》卷二,清光绪25年(1899)刻本,藏于苏州图书馆。
    6张天翔《潜园诗存》卷三。
    7张天翔《潜园诗存》卷四。
    8《申报》同治乙亥正月十五日(第852号)第4版。
    9《申报》同治癸酉正月廿一日(第246号)第3版。
    1《申报》同治癸酉三月初六日(第283号)第3版。
    2《申报》同治癸酉三月廿一日(第296号)第2版。
    3《申报》同治乙亥四月廿五日(第946号)第4版。
    4《申报》同治癸酉三月初一日(第279号)第3版。
    5《申报》同治癸酉三月十四日(第290号)第3版。
    6江湄《秋水轩诗稿》卷九,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7江湄《秋水轩诗稿》卷十。
    8江湄《秋水轩诗稿》卷十。
    9黄铎《胠余集》卷三,清宣统3年(1911)。
    10黄铎《胠余集》卷三,清宣统3年(1911)。
    11黄铎《胠余集》卷四。
    1张天翔《潜园诗集》卷三,光绪间刻本。
    2《申报》同治乙亥九月初八日(第1057号)第3版。
    3《申报》同治丙子五月十七日(第1263号)第4版。
    4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文稿》卷一,清同治6年[1867]。
    5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文稿》卷三。
    6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文稿》卷四。
    7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诗稿》卷首。
    8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诗稿》卷一,第32页。
    9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诗稿》卷三,第33页。
    10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诗稿》卷四,第29页。
    11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诗稿》卷四,第34页。
    1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书屋诗稿》卷五,第15页。
    2袁学澜《适园丛稿·适园诗集?序》,香溪草堂,清同治11年(1872)刻本。
    3袁学澜《适园丛稿·适园诗集·卷四·雪坞消寒集》。
    4袁学澜《适园丛稿·适园诗集·风雩咏归集·乙丑集》。
    5袁学澜《适园丛稿·骈体文·卷二》。
    6袁学澜《适园丛稿·古文稿·下卷》。
    7袁学澜《适园丛稿·零锦词·卷首》。
    8袁学澜《适园丛稿·零锦词》。
    9袁学澜《适园丛刻·适园杂俎·卷一》。
    10杨葆光《苏盦诗录》卷一,光绪癸未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11杨葆光《苏盦诗录》卷四,光绪癸未刊本。
    12杨葆光《苏盦诗录》卷三,光绪癸未刊本。
    13沈祥龙《乐志簃诗录》卷五,稿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1杨葆光《苏盦诗录》卷七,光绪癸未刊本。
    2杨葆光《苏盦词录》,光绪癸未刊本。
    3杨葆光《苏盦词录》,光绪癸未刊本。
    4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董慎言》第50册,第117页。
    5窦秀艳《中国雅学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302页。
    6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傅遇昌》第27册,第319页。
    
    1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人物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8-409页。
    2曹允源、李根源纂《吴县志》卷58,第25页。
    1徐棻《清故诰授中宪大夫光禄寺少卿黄公墓志铭》,黄兆麟《古樗山房诗遗稿》,第10页,“(黄兆麟)道光丁酉选拔贡生,是科与弟倬中本省乡试,庚子同成进士。”
    2徐棻《清故诰授中宪大夫光禄寺少卿黄公墓志铭》,黄兆麟《古樗山房诗遗稿》,第18页,“咸丰六年丙辰八月二十七日午时,疾终。生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十一月初二日寅时,享年五十。”
    3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着《江苏艺文志·镇江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96页。
    4徐锡麟等《重修丹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854页。
    
    1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陆润庠》第7册,第303-304页。
    2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89?艺术一·陆懋修》第13881页。
    3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89?艺术一·陆懋修》第13881页。
    4曹允源、李根源《吴县志》卷68下,苏州文新公司1933铅印本,第14页。
    5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陆润庠》第7册,第297页。
    6陆懋修着,陆润庠校《岭上白云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1曹允源、李根源《吴县志》卷68下《列传七·陆懋修》,第14页。
    2潘钟瑞《香禅游记》,吴郡潘氏香禅精舍刻本,光绪年间刻本,第1页。
    3潘钟瑞《香禅词》,吴郡潘氏香禅精舍刻本,光绪年间刻本。
    4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2414页。
    1宣昌绪《留读斋剩稿?吴邦升序》宣统己酉中秋刻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2《留读斋剩稿》书后《宣统纪元岁次已酉秋九月受业昆山支南昌百拜谨跋》:先生留读斋诗稿晚年手自编辑辛卯六月遗书京师欲俟昌还乡举以相付嘱刊之意见于言外未数月而讣音至即是年十月也此信遂成绝笔。
    3陈传德《嘉定县续志》卷11,1920年刊本,第18页。
    4宣昌绪《留读斋剩稿?周保璋序》。
    5宣昌绪《留读斋剩稿?昆山王德森跋》。
    6柯愈春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568页。
    7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1568页。
    8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卷1》,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4册,第33-34页。
    9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卷1》,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4册,第33-34页。
    
    1民国刊《上海县续志》卷21。
    2该文亦收于张瑛《退知斋稿》卷2,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3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第379页。
    1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第379页。
    2张瑛《知退斋稿?王振声序》,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3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4张瑛《知退斋古文补刊》,光绪二十八年(1902)家刻本。
    5陈乃干《阳湖赵惠甫先生年谱》,上海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
    6《赵伟甫先生庚申避乱日记》,《小说月报》卷8,第1、2期,1917年刊载。
    7马叙伦《石屋续渖》,上海建文书店1949年,第167页。
    8陶湘《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二·赵烈文》,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33册第591页。
    1闵尔昌《碑传集补?卷26·守令六·清故奉政大夫易州直隶州知州赵夜工君能静先生墓志铭》,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21册第589-592页。
    2张惟骧撰,蒋维乔等补《清代毗陵名人小传·卷八·赵烈文》,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97册第228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第1676页。
    
    1《草堂诗余》为南宋何士信编,明清间人将其与《花间词》并推为填词的典范。
    2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6-128页。
    
    1指处亦指《瀛寰琐纪》作者之间的交游。
    2潘钟瑞《香禅精舍集·香禅精舍词》卷三,光绪间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刻本。
    3潘钟瑞《香禅精舍词》卷四。
    4潘钟瑞《香禅精舍词》卷四。
    5潘钟瑞《香禅精舍词?跋》。
    6《香禅精舍集?潘孝妇传?序》第二册,清光绪间潘氏香禅精舍刻本。
    7《香禅精舍集?香禅精舍词?卷首》。
    8《香禅精舍集?香禅精舍词》卷四。
    
    1秦云《裁云阁词钞》卷四。
    2秦云《伏鸾堂诗剩》卷四。
    3《香禅精舍集》卷二,清光绪间潘氏香禅精舍刻本。
    4《香禅精舍集?卷五?庚申噩梦记序》。
    5《香禅精舍集?卷九?游记?亢树滋序》,本卷《游两山记》后有“小弟亢树滋志”跋。
    6《鄂行日记》序,《香禅精舍集》卷十二。
    7《歙行日记》跋,《香禅精舍集》卷十四。
    8《纪游诗》二,《香禅精舍集》(卷数不清)。
    9《纪游诗》四,《香禅精舍集》(卷数不清)。
    10《香禅精舍集?香禅精舍词》卷四。
    11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文稿》卷四,清同治6年[1867]刻本。
    12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文稿》卷八。
    13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初稿诗》卷首。
    
    1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初稿诗》卷一。
    2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初稿诗》卷二。
    3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初稿诗》卷三。
    4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初稿诗》卷四。
    5亢树滋《市隐书屋诗文稿?市隐初稿诗》卷五。
    6《香禅精舍集》卷二,清光绪间潘氏香禅精舍刻本。
    7《香禅精舍集》卷二。
    8《香禅精舍词》卷三。
    9《香禅精舍词》卷四。
    10《香禅精舍集》卷二。
    11《香禅精舍词?卷首?香禅精舍集》。
    
    1《香禅精舍集?卷二?潘孝妇传》。
    2《香禅精舍集》卷三。
    3袁学澜《适园丛稿?林馆遣秋集?卷五》。
    4袁学澜《适园丛稿?雪坞消寒集?卷三》。
    5袁学澜《适园丛稿?风雩咏归集?乙丑卷》。
    6袁学澜《适园丛稿·风雩咏归集·乙丑卷》。
    7亢树滋《市隐初稿诗》卷二。
    8亢树滋《市隐初稿诗》卷二。
    9袁学澜《风雩咏归集》丙寅卷,收入《适园丛稿》。
    10袁学澜《风雩咏归集》丙寅卷,收入《适园丛稿》
    11袁学澜《适园丛稿·骈体文》卷一。
    1袁学澜《适园杂俎》卷一《同人寿辞》,收入《适园丛稿》。
    2《香禅精舍集》卷三。
    3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9卷第13页。
    4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0卷第6页。
    5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0卷第6页。
    6《香禅精舍集》卷三。
    7《香禅精舍集》卷三。
    8《香禅精舍集》卷三。
    9《香禅精舍集》卷三。
    10《香禅精舍集》卷三。
    11《香禅精舍词》卷二。
    12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1卷第10页。
    13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0卷第10页。
    14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2卷第1页。
    15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2卷第2页。
    16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12卷第2页。
    1陆懋修《岭上白云集》第十卷第1页。
    2见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卷四,光绪间刻本,藏于苏州图书馆。
    3《南湖草堂诗集》卷五。
    4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卷六。
    5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卷六。
    6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卷七。
    7杨伯润《南湖草堂外集》。
    8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卷五。《南湖草堂诗集》八卷,杨伯润著,首有光绪丁丑孟夏南汇张文虎序与光绪壬午自序。题词:葛其龙。
    9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卷六。
    10杨伯润《南湖草堂诗集》外集,钱塘袁祖志校刊,藏于苏州图书馆。
    1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8?黄淑华》,“有金姑眉寿者亦被掠,被逼不从,跃江死,女念大仇未报,姑隐忍伺隙至。”《清代传记丛刊》第25册,第570页。
    2闵尔昌纂《碑传集补?四·卷60?黄淑华》,《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23册,第778-779页。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黄淑华》,第1811页。
    4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36页。
    1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8·吴藻》,周骏富主编《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25册,第450页。
    2陈文述《画林新咏·卷3·吴苹香》,周骏富主编《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9册,第609页。
    3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列女卷》第2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79页。
    4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8·吴藻》,《清代传记丛刊》第25册第450页自序曰:‘忧患余生,吟事遂废,因检丛残剩稿,恕而存焉,自今以往,扫除文字,潜心奉道,香山南雪山北,皈依净土,几生修得到梅花乎!’”自此不复填词。
    5转引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花帘词》,见严迪昌主编《近现代词纪事汇评》,黄山书社1995年,第78页。
    6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8·吴藻》,《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第25册第450页。
    7陈文述《画林新咏·卷3·吴苹香》,《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第79册第610页。
    8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第862页。
    1余鲁《<申报>的<瀛寰琐纪>》,《新民晚报》1962年1月26日第3期。
    2本节的写作部分参考了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第124-128页。
    3《本馆条例》,《申报》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第1号)第二版。
    4《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第124页。
    1注: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文中第28卷为光绪元年二月初六日,实为初九日。乙亥二月初四日《申报》发布《本馆告白》“本馆十二月分《瀛寰琐纪》一书,为因岁事忽忽,开手稍晚,现今摆刊齐全,校雠精细,发工装订。拟于礼拜六即本月初六日可以出书矣”但于乙亥二月初五日《申报》又发布了《本馆告白》“现因将甲戌一年十二卷之总目排印附列十二月分《琐纪》之末,以便众览,故装订之工,必须稍缓。兹改于礼拜二出书矣。特此布闻。”因此,以此推算,《瀛寰琐纪》第28卷应为乙亥二月初九日出版。
    2《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壬申九月初十日(第141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57页。
    
    1《新印侯鲭新录》,《申报》丙子十二月二十日(第1468号)第6版。
    2《本馆告白》,《申报》壬申九月二十九日(第157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621页。
    3《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一月初十日(第191号)第5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63页。
    4《本馆告白》,《申报》甲戌四月二十九日(第651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4册第539页。
    5《本馆告白》,《申报》乙亥二月初四日(第878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6册第217页。
    6《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二月十一日(第218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29页。
    7《本馆告白》,《申报》癸酉二月初二日(第255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177页。
    8《本馆告白》,《申报》癸酉五月初一日(第329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473页。
    1《本馆自叙》,《申报》壬申八月初七日(第113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445页。
    2《本馆告白》,《申报》正月二十五日(第25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2册第157页。
    1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第27页。
    2《光绪四年风在着雍摄提格如月既望西吴钱征伯甫序于海上之修月楼》,钱征,蔡尔康辑《屑玉丛谈初集》,《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919、92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2003年。
    1《<儒林外史>出售》:“《儒林外史》一书虽系小说,而诙谐之妙,叙述之工,实足别开蹊径,宜为海内仕商所赏鉴。本馆前用活字版排印千部,曾不浃旬而便即销罄,在后购阅者俱以来迟弗获为憾。是以近又详加雠校,重印一千五百部,并附以上元金君跋语,俾共知作者之姓名,而并知书中所述之人,亦皆历历可考,非同凭空臆造也。计此书仍订为八本,于月之十八日定能出售,每部仍收回纸价银圆五角。如蒙赐阅,可向本馆来购,或向卖《申报》人购取亦可。若外埠则均归卖报者经手也。此布。”《申报》乙亥四月十五日(第937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6册,第453页。
    1《申报》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初二日。
    
    1《本馆告白》,《申报》甲戌五月念六日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5册第29页。
    2《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壬申九月初十日(第141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557页。
    3《本馆告白》,《申报》壬申十月二十六日(第180号)第1版,《申报》影印本第1册第713页。
    4《本报通告二》,《小说时报》第一期,1909年10月。
    
    1参见《新小说》第l号之目录,1902年10月巧日(阴历)。
    2蠡勺居士《瀛寰琐纪叙》,《瀛寰琐纪》第1卷,1872年11月。
    1该广告还发布于丙子十二月念一日(1877.2.3)(第1469号)第7版、丙子十二月念三日(1877.2.5)(第1470号)第7版、丙子十二月念四日(1877.2.6)(第1471号)第7版、丙子十二月念五日(1877.2.7)(第1472号)第7版、丙子十二月念六日(1877.2.8)(第1473号)第8版、丙子十二月念七日(1877.2.9)(第1474号)第8版、丙子十二月念八日(1877.2.10)(第1475号)第8版、丁丑正月初七日(1877.2.19)(第1476号)第8版、丁丑正月初八日(1877.2.20)(第1477号)第8版、丁丑正月初九日(1877.2.21)(第1478号)第8版、丁丑正月初十日(1877.2.22)(第1479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一日(1877.2.23)(第1480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二日(1877.2.24)(第1481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四日(1877.2.26)(第1482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五日(1877.2.27)(第1483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六日(1877.2.28)(第1484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七日(1877.3.1)(第1485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八日(1877.3.2)(第1486号)第8版、丁丑正月十九日(1877.3.3)(第1487号)第8版、丁丑正月念一日(1877.3.5)(第1488号)第8版、丁丑正月念二日(1877.3.6)(第1489号)第8版。
    2阿英《晚清文学期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8页。
    1钱征、蔡尔康辑《屑玉丛谈初集序》,《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919、92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2003年。
    2《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1期,1909年10月。
    3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经日本传到中国的翻译小说》,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近代文学翻译与创作国际研讨会,香港,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4- 155页。
    4此处旧文学期刊是相对于之后通俗小说期刊而言,指以传统诗文为主之综合性文学期刊。
    1该刊原署日期为壬申十月至甲戌十二月,但根据《申报》所载广告,实际出版日期为壬申十月至光绪乙亥二月。
    2该刊原署日期为乙亥正月至乙亥十二月,但根据《申报》所载广告,实际出版日期为乙亥三月至光绪丙子二月。
    3《新印<寰宇琐纪>出售》,《申报》丙子二月十二日第1版。
    4《新印侯鲭新录》,《申报》丙子十二月二十日(第1468号)第6版。
    1如《天演论》最先发表于1897提12月18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版的《国闻汇编》第二册, 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沔阳庐氏慎始斋木刻出版,1901年富文书局石印出版,之后又有了商务印书馆铅活字本。
    2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633页。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年第1号第1页。
    2《新小说社征文启》,《新民丛报》19号。
    1《南社条例》,《南社》1910年第1期,第1页。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