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曾经风靡欧美的文学流派,对中国现代诗歌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意境的亲合性,开拓并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视野与艺术表现形式。象征主义在中国的被引入、影响及嬗变,绝不是偶然的,是纷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与整合的结果。
     本文由绪论、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主张、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在象征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诗人个案研究、结语六部分构成。
     绪论评述了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论题的由来,界定了研究对象;介绍了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现状与意义,清理了国内外关涉本论题的研究情况,评述了相关论著,明确了本文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主张一章研究了象征主义的定义,象征主义文学运动,象征主义的诗学体系及对原有诗歌观念的影响,象征主义诗歌发展的线索和文学批评界关于象征主义研究所作的综述和评论。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一章研究了在中国现代诗歌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象征主义的传播线索。这一条线索,把握了两点基本特征。其一,象征主义的引入是一种综合性的渗透,从社会文化思潮着眼,象征主义是与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起传入的,从诗学角度上看,是象征诗艺在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层面对中国作家的具体的影响。其二,在传播方式上,对象征主义的介绍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结合。在第一阶段(1920—1927)以共时性倾向为主,各种象征主义倾向和象征派作家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文坛,在第二(1928—1937)和第三个阶段(1938—1949),则在共时基础上又体现为历时特征,表现为与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进行中的历史过程的一种同步关系。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一章研究了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以及象征主义的深层意蕴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体现。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我认为首先是文学主题的交鸣与内在情绪的共振。相比起来,那种唯美的纯诗倾向的影响是第二位的。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从20年代大量引入至40年代持续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现代主义思潮所共同表现的那种现代人的孤独苦闷心理情绪,与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的倾向所致。在这种深沉的思考与心理体验中体现出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的理性批判,对人类自我的冷峻反省。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还突出地反映在形式本体方面,它给中国新诗带来了更加具有现代特征的审美观念的本质变化。总体而言,这种影响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象征性、音乐美、神秘美、全官感效果、语言纯化、客观化、智性化等各个层面表现出来。中国现代诗人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本体特征的关注与借鉴,比起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思想观念来,要自觉得多,成绩也大得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注重意象、讲究含蓄的某些特征与形式观念存在着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较多暗合之处,具有中西诗艺的沟通与融汇的可能性。其二,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纯诗化倾向,给新旧交替时期处于失范状态,函待寻求发展的中国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模式。其三,它对古典主义的摹仿写实倾向与浪漫主义抒情的直露倾向的反拨,正适应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竞争发展的潮流,给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外的新诗,提供了新开一路的重要启示。其四,它是一种更接近于表现现代生活、现代人情绪的艺术,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潮中最有影响力与生命力的艺术。中国现代诗人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思想观念,是作了某些具有本质属性的剥离或过滤处理的,这种影响常常显现出思想观念的类属性特征,而无本质上的同一性。而它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本体方面的影响也不完全具有质的相同性,但比较起来,形式的影响方面,中国现代诗歌更接近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本体特征。而在这种接近中自然有中国诗人自己的创化,而探究接受中的创化,正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象征主义对表象背后深层意蕴的探索,对超验本体域的追求以及对幻象世界的营造,使其在总体诗学特征上呈现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深度模式。这种深层次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样构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的自觉追求。对意象性的关注,对文本梦境与幻象的执迷,反映了中国现代诗歌在艺术上趋于含蓄化和深蕴化的两个侧面。
     在象征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诗人个案研究一章择取了几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诗人,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冯至、穆旦,探讨了他们在探索象征主义诗艺过程中所代表的几个重要的方面。李金发是使象征主义诗歌真正在中国扎根的第一人,但他的尝试在艺术上有两方面的偏枯,一是过于晦涩,二是过于欧化,失却了民族性特征,不易被接受。戴望舒诗歌的内容上更多传统的因袭,少现代性开拓,形式上中西的沟通要做得有成绩一些,但旧的情感价值观念与某些传统审美情趣也严重地妨碍了他形式上的现代性开拓。卞之琳则是智性诗人的典范,他对“戏剧性处境”的追求使他的诗艺呈现出“思想知觉化”的特征。同样追求哲理的感悟与升华,冯至,在40年代则专注于物象的沉思,从而使他的《十四行集》代表了一个沉思的时代。《十四行集》出色地体现出意象为象征并在凝定的意象世界中冥思生命本体的特征。相对说来,穆旦或许是拥有着最为复杂的诗艺的诗人。他的诗中表现出超凡的营造自创性象征的能力,并在象征意象中灌注了同样强大的感性体验和形而上思索。同时,他创作中诗的意向则反映了中国现代诗歌在40年代力图宏观把握历史与人生的超越渴望。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试图引出一些更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颓废主义的世纪末情绪,以及波德莱尔为代表的“恶魔主义”和审丑的美学观,从“恶魔主义”衍生的对神魔统一的人性的探索,象征主义大师笔下所体现的对现代文明严峻的审视和批判意识,从波德莱尔、瓦雷里、叶芝到里尔克、艾略特直至奥登等作家对宗教和神话的关注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还有象征主义超验本体论为中国现代作家所带来的超越意识以及对生命和存在本体的探索……都是令人执迷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都关系涉及着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这一课题,只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个领域的开始。
Symbolism, as a literary school, once swept over Europe and America and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 affinity in artistic concep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symbolism and Chinese poetry opens up and enriches the artistic horizon and artistic forms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poetry. The introduction, influence and transmutation of symbolism in China is by no means accidental but the outcome of the literary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chapter of preface, the chapter of symbolism and its poetics proposition, the chapter of symbolism in China, the chapter of symbolism and modern Chinese poets' cultivating, the chapter of modern Chinese poets case study in symbolism's influence, and the part of epilogue.
     The preface chapter has one major se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is paper's topic, significance, contents, methods, and innovative points.
     The chapter of symbolism and its poetics proposition studies the definition of symbolism, the symbolism literary movement, the symbolism's poetics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idea, the evolution clue of symbolism poetry,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circles' statement about symbolism.
     The chapter of symbolism in China studies the spread clue of symbolism in China for several decades. Studying the clue, we should grasp two basic characters. From society culture trend, symbolism comes to china with decadence and mysticism; from poetics point of view, the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poets is symbolism's taste and thinking mode. It's the first character. The second character is the symbolism's spread mode in China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and last a period of time. In the first phrase (1920-1927), almost all kinds of western symbolism trends and authors swarmed into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econd (1928-1937) and third phrase (1938-1949), the symbolism's spread mode in china represent the state of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and last a period of time's combination.
     The chapter of symbolism and modern Chinese poets' cultivating studies the symbolism'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firstly the echoing of the literature theme and the resonance of the inner emotion. It shows the inner feelings and thinking of the disappointment to the society and human life. In such psychological feeling and thinking, rational criticism to reality and deep self-question is felt. Secondly it appears in the pursuit of pure poesy aiming at values, representing the noumenal meaning of the form of poesy by the beauty of symbolism, music, and languages. In the progress of accepting, Chinese poets have their own creativity. Studying the crea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exploring symbolism deep connot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s reflected modern Chinese poetry treading to implicative and abstruse by pay attention to image, dreamland and idol.
     The chapter of modern Chinese poets case study in symbolism's influence selected several poets t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sides they represented in seeking symbolism poetry art progress. Li Jin-fa is the pioneer of Chinese Symbolism, his poems have two defects, one is too obscurity, the other is losing traditional character. Dai Wang-shu is deeply-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deposition , he consciously sought to ble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poetic creation and formed his unique style of symbolism in his poems in the process of his choice of symbolism . His defects is short of modernity deploitation. Bian Zhi-lin is a wit poet. Seeking to "theatrically place" made his poetry art present a kind of "thinking sentience" character. Fen Zhi devoted his mind to meditate in substances in the 40~(th) age which marked his "sonnet" representing a contemplative times. Comparatively, Mu Dan may be the most complicated poet. His poems represent a sort of transcendental symbol creation. Moreover, he pushes his sensibility experience and metaphysical thinking into symbol imagoes strongly. At the same time, his creation reflects the desire that modern Chinese poetry should transcend history and life.
     The part of epilogue summarizes the dissertation, and attempt to educe more valuable studying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decadence of the end of century emotion; Baudelaire's "Satanism" and ugly taste aesthetics view; the exploring human uniform of divinity and monster deriving from "Satanism"; the symbolism master's austere san and rational criticism for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religion and mythos in the composing of Baudelaire, Valery, Yeats, Rilke, Eliot and Auden; the religion and mythos in modern China literature; the modern Chinese composer's transc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exploring for existence noumenon. All of them are fascinating problems. And those deal with many important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ields. From the meaning of that, the dissertation of symbolism and modern China poetry is just a beginning of studying Chin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引文
① 《Dictionnaire Encycloedique Quiffet》, P. 5571, Paris, 1962.
    ① 《Grande Dictionnaire des Lettres》, P. 1598, Larousse, 1989.
    ② 《Grande Dictionnaire des Lettres》,P. 1598, Larousse, 1989.
    ③ J. Huret: 《Enquérre sur 1' évolution Littéraire》, P. 83, Charpeatiar, 1891.
    ④ 《La Pirme》 ,1892(15/02).
    ① 《L' Ermitage》, 1894(juiv).转引自 M. Decaudin, 《La Crlas deavaleurs symbolists, vingt ans de poesie frangaise, 1895-1914》 ,P. 15, Slatrine Geséve-Paris, 1981.
    ② 《L' Ermitage》, 1894(juiv).转引自M. Decaudin, 《La Crlas deavaleurs symbolists, vingt ans de poesie frangaise, 1895-1914》, P. 15, Slatrine Geséve-Paris, 1981.
    ③ 该文原载法国《隐身地》杂志 (《L' Ermitage》) , 1894年转引自 Gay Michaud, 《Message Poétique du Symbolisme》, P. 750, Nixet, Paris, 1947.
    ④ Gay Michaud, 《Message Poétique du Symbolisme》,P. 753.
    ① Gay Michaud: 《Message Poétique du Symbolisme》,P. 753-754.
    ② La Société nouvelle, avril 1894. M. Decaudin: 《La crise des Valears Symbolistes》 ,P. 15.
    ① 《Le Livre des masques, portraits symbolistes, glioses et documents sur les écrivains d' hier et d' aujourd' hni》,Mercvre de France, Paris, 1896-1898.
    ② M. Decaudin: 《La Crise des valeurs symbolistes》 ,P. 16.
    ③ 果尔蒙诗集:《西蒙尼》(《Simone》,1901).
    ① 《Un Manifeste littéraire》,Figaro littéraire, 18septembre 1886.
    ① A. Barre: 《Le symbolisme》,P. 399.
    ② G. Michaud: 《Message Poetique du Symbolisme》,P. 15.
    ③ G. Michaud: 《Message Poetique du Symbolisme》,P. 402.
    ① 见《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1978年版)“象征主义”辞条。
    ① 韦勒克:《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①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第65页,三联书店,1988年11月版。
    ②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波德莱尔论文选》第2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
    ③ 波德莱尔为《恶之花》草拟的序言。
    ④ 王思恩:《艾略特诗学文集》第109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版。
    ① 张若茗:《法国象征派三大诗人鲍德莱尔、魏尔莱诺与蓝苞》,《文艺先锋》1946年第9卷第1期。
    ② 张若茗:《法国象征派三大诗人鲍德莱尔、魏尔莱诺与蓝苞》,《文艺先锋》1946年第9卷第1期。
    ①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35-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② 阿瑟·西蒙斯:《两位法国象征诗人》,《文学季刊》1935年第2卷第2期。
    ③ 《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1978}“象征主义”辞条。
    ① 韦勒克:《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第4卷,第434页,Yale University,1955。
    ② 威尔逊著,曹葆华译:《象征主义文学运动》,《象征派作家》,《北平晨报》1935年5月23日,6月13日,6月17日。
    ① 马拉美:《诗歌危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册第3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
    ① 据《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1978),在讲西班牙语的国家里,1890年前后,出现了人们认为就是象征主义的现代主义。参加这场运动的作家有尼加拉瓜的达里奥(1867-1916),墨西哥的纳杰拉(1859-1895)以及哥伦比亚的席尔瓦(1865-1896)。但象征主义对拉美更深入的影响在一战以后。日本学者堀口九万一在《现代拉丁美洲的文学》中介绍说:“南美的现代主义,其初虽受法兰西高蹈派的影响,然不久以后,即倾耳于象征主义与颓废派的新声,受佛莱纳,萨曼,拉福格的指导了。”(《青年界》1932年2卷5号)。又据《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日本在1905年出版过一册法国象征派诗家的选集。但日本关于象征主义成熟的著作大约产生于1920年前后,有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以及荻原朔太郎的《诗歌原理》等。
    ① A.G. Lehmann:"Prefance", in The symbol ist Aesthetic in France: 1885—1895 Oxford: Basii Blackwell, 1974.
    ② 龚翰熊:《现代西方文学思潮》,第77、78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版。
    ③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76、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④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2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①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第5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② Cleanth Brooks: 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 Chapel Hill, P. 173-201,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e Press, 1939.
    ③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第46、4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④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9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①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10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②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3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③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32、33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①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②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第1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版。
    ③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66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④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19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① A.G. Lehmann: "Prefance', in The symbolist Aesthetic in France:1885—1895 , Oxford, P. 32, Basil Blackwell, 1974.
    ②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③ A.G. Lehmann, "Prefance", in The symbolist Aesthetic in France:1885—1895, Oxford, P. 289、290, Basil Blackwell, 1974.
    ① 皮埃尔:《象征主义艺术》第27页,狄玉明、江振霄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②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4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③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①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第3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② Wallace Fowlie: Poem & symbol:A Brief History of French Symbolism, P. 47, 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③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98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④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94、95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①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②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102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③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5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④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第5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①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第2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版。
    ②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20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①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第20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
    ① 沈雁冰:《我们可以提倡表现主义文学么?》,《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2号。
    ② 谢六逸:《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5、6号。
    ③ 谢六逸:《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5、6号。
    ①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第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② 许钦文:《鲁迅先生译苦闷的象征》,《青年界》,1947年新3卷1号。
    ① 田汉:《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少年中国》1921年第三卷第4、5期。
    ② 田汉:《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少年中国》1921年第三卷第4、5期。
    ① 周作人:《三个文学家的纪念净,1921年11月14日《晨报副刊》。
    ② 卞之琳译的散文诗均收入《西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③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给阿尔塞纳·胡塞》,引文用徐志摩的译文。见《波特莱尔的散文诗》,《新月》1929年第2卷第10期。
    ① 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美育》1928年第2期。
    ②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版。
    ① 曹葆华:《现代诗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① 章克林参译威廉姆逊(H.R.Williamson)的《T.S.厄了忒的诗论》(《清华周刊》1935年43卷9期)以及宏告译瑞恰慈(l.A.Richards)的《哀略特底诗》。(《北平晨报》1934年7月12日)。
    ② 叶公超:《爱略忒的诗》,《清华学报》1934年9卷2期。艾略特的引文用樊心民的译文,见《艾略特诗学文集》第32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版。
    ① 罗莫辰译 D.S.Mirsky《T.S.艾略忒与布尔乔亚诗歌之终局·译者赘言》,《文季月刊》1936年第1卷3期。
    ② 叶公超:《爱略忒的诗》,《清华学报》1934年9卷2期。艾略特的引文用樊心民的译文,见《艾略特诗学文集》第32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版。
    ③ 罗莫辰译 D.S.Mirsky《T.S.艾略忒与布尔乔亚诗歌之终局·译者赘言》,《文季月刊》1936年第1卷3期。
    ④ 孙玉石:《〈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
    ⑤ 戴望舒:《纪诗人许拜维艾尔》,《新诗》1936年第1卷第1期。
    ① 卞之琳:《雕虫纪历(增订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② 博董:《勃莱克是象征主义者么》,《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第7期。
    ③ 博董:《浅薄可笑的哈哪》,《文学周报》1928年7月合订本第306页。
    ① 周作人:《英国诗人勃莱克的思想》,《少年中国》1920年第1卷第8期。
    ② 徐霞村:《一个神秘诗人的百年祭》,《小说月报》1927年第18卷第8号。
    ① 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220至222期,1932年3月21日、3月28日,4月4日。
    ②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时与潮文艺》1943年创刊号),《略论文艺与象征》(《观察》1947年第3卷第2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新中华》1949年第12卷第10期)等文章。
    ③ 歌德1820年5月11日致采尔特(Zelter)的信。见冯至《歌德〈西东合集》》,《文学杂志》1947年第2卷第6期。
    ④ 梁宗岱:《象征主义》,《文学季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⑤ 梁宗岱:《诗与真二集·题记》,见《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第89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1月北京版。
    ① 梁宗岱:《象征主义》,《文学季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② 李长之:《诗与真》(书评),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2日。
    ① 穆木天:《我的文艺生活》,《大众文艺》1930年2卷5、6期合刊。
    ② 穆木天:《什么是象征主义》,《文学百题》,生活书店1935年7月版。
    ③ 王独清:《我和魏尔冷》,《如此》第100页,上海新钟书局1936年4月版。
    ① 周振甫:《什么是象征主义》,天津《益世报》1933年10月28日。
    ② 参见罗慕华《谈中国“象征派”诗》,(《北平晨报》1934年7月19日),吴定《诗的将来》,(天津《益世报》1933年7月29日),屈轶《新诗的踪迹及其出路》(《文学》1937年第8卷第1期)等文。
    ① 《里尔克诗七章·前记》,陈敬容节译自L.Lewisohn里尔克英译本序,《中国新诗》,1948年第2集。
    ② 卞之琳:《纳蕤思解说·译者附记》,《文季月刊》1936年第1卷第1期。“密封主义”的评价出自法国评论家苏岱(P.Soudey),意指晦涩难懂与炼金术的神秘学说。
    ① 刘鎣:《法国象征派小说家纪德》,《文艺月刊》1936年9卷4期。
    ② 盛澄华:《纪德艺术与思想的演进》,《文学杂志》1948年第2卷第8期。
    ③ 卞之琳:《纪德和他的〈新的粮食〉》,《明日文艺》,1943年第1期。
    ④ 罗莫辰译《T.S.艾略特与布尔乔亚诗歌之终局》,《文季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
    ⑤ 史班特(Spender)著,袁可嘉译:《释现代诗中底现代性》,《文学杂志》1948年第3卷第6期。
    ① 史班特(Spender)著,袁可嘉译:《释现代诗中底现代性》,《文学杂志》1948年第3卷第6期。
    ② 陈麟瑞:《叶芝的诗》,《时与潮文艺》1944年第三卷第1期。
    ③ 译艾司堂著,李青崖译:《恰如本身所示之波德莱尔》,《文讯月刊》1946年第6卷第6期。
    ④ F·李文著,何家槐译:《论勃洛克》,《文艺春秋》,1948年第7卷第5号。
    ⑤ 罗家伦:《驳胡先马肃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1919年5月《新潮》第1卷第5期。
    ① 孙玉石:《中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吉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3期。
    ① 卞之琳:《关于(鱼目集〉》,见于李健吾《咀华集》。
    ① 伍晓明:《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思潮概观》,乐黛云,王宁编《西方文艺思想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
    ① 袁可嘉:《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现代派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
    ① 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美育》1928年第2期。
    ② 杜衡:《望舒草·序》,现代书局,1933版。
    ① 李金发:序林英强的《凄凉之街》,《橄榄月刊》,1933年第35期。
    ①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1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② 杨柳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第36页,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版。
    ③ 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① 袁可嘉:《对于诗的迷信》,《文学杂志》,1947年第11期。
    ① 张隆溪:《艺术旗帜上的颜色》,《读书》,1983年第8期。
    ① 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① 卞之琳:《雕虫纪历(增订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① 朱自清:《新诗的进步》,《朱白清全集(第2卷)》,第5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①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版。
    ② 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926年第1期。
    ①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再分析》,《大公报·星期文艺》,1947年5月18日。
    ② 瓦雷里:《论马拉美和魏尔伦》,《世界文学》,1983年第2期。
    ① 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现代》,1933年第3期。
    ② 卞之琳:《雕虫纪历(增订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③ 戴望舒:《耶麦诗抄·译者附记》,《新文艺》,1929年第1期。
    ④ 戴望舒:《保尔·福尔诗抄·译者附记》,《新文艺》,第1卷,第5号。
    ① 蓝棣之:《论九叶诗人的创作道路》,《上海文论》,1991年第1期。
    ② 袁可嘉:《西方现代派诗与九叶诗人》,《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① 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少年中国》1920年第1卷第9期。
    ② 宗白华:《新诗略谈》,《少年中国》1920年第1卷第8期。
    ③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9月版。
    ④ 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926年第1卷第l期。
    ⑤ 杜衡:《望舒草·序》,上海复兴书局,1932年版。
    ① 戴望舒:《望舒诗论》,《现代》1932年第2卷第1期。
    ② 杜衡:《望舒草·序》,上海复兴书局,1932年版。
    ③ 孙作云:《论“现代派”诗》,《清华周刊》1935年第43卷第1期。
    ① 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第8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② 王思恩:《艾略特诗学文集》第32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版。
    ③ 《社中座谈·关于本刊所载的诗》,《现代》1933年第3卷第5期。
    ① 穆木天:《〈梦家诗集〉与〈铁马集〉》,《现代》1936年第4卷,第6期。
    ② The World of Imagery, London, 1927, P. 1、2.
    ① 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第109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② 卞之琳:《关于〈鱼目集〉》,参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第96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① 吴兴华:《给伊娃》,《燕京文学》1941年第3卷第2期。
    ① 王思恩:《艾略特诗学文集》第99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版。
    ②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201、202页,三联书店1984年11月版。
    ① 卞之琳:《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者识》,《新月》1932年第4卷第4期。
    ② 郁达夫:《谈诗》,《现代》1934年第6卷第1期。
    ① 冯至:《里尔克》,《新诗》1936年第1卷第3期。
    ② 唐湜:《论意象》,《春秋》1948年第5卷第6期。
    ③ 朱自清:《新诗杂话·诗与哲理》,三联书店,1984年10月版。
    ① 里尔克:《给一个年青人的十封信》附录《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冯至译,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
    ② 冯至:《〈十四行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 冯至:《里尔克和他的诗》,《益世报》1948年1月17日。
    ② 里尔克:《给一个年青人的十封信》附录《论“山水”》,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① 冯至:《里尔克》,《新诗》1936年第1卷第3期。
    ② 唐湜:《新意度集》第16页,三联书店,1990年9月版。
    ① 叶芝:《在本布尔本山下》,《丽达与天鹅》第354页,漓江出版社,1987年1月版。
    ②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第1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
    ③ 马拉美:《谈文学运动》,《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论》第54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 瓦雷里:《纯诗》,《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月版。
    ① 闻一多:《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清华周刊》,1921年6月第7次增刊。
    ② 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46年9月上海初版。
    ③ 郭沫若:《批评与梦》,《创造季刊》1923年第2卷第1期。
    ①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第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① 克莱夫·贝尔:《艺术》第10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9月版。
    ① 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现代西方文论选》第13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① 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① 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② 戴望舒:《耶麦诗抄·译者附记》,《新文艺》,1929年第1期。
    ③ 戴望舒:《保尔·福尔诗抄·译者附记》,《新文艺》,第1卷,第5号。
    ① 李金发:《微雨·导言》,北新书局,1925年版。
    ② 卢森:《〈疗〉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5页,1995年版。
    ① 李金发:《异国情调·仰天堂随笔》,商务印书馆,1942版。
    ② 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第5号,1923年6月10日。
    ③ 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第5号,1923年6月10日。
    ①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第4卷,第1期。
    ② 施蛰存:《(现代)杂忆》,《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辑。
    ① 袁可嘉:《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文艺研究》1990年第2期。
    ② 卞之琳:《雕虫纪历(增订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① 李广田:《诗的艺术——论卞之琳的〈十年诗草〉》,载《诗的艺术》,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12月版。
    ② 李广田:《诗的艺术——论卞之琳的〈十年诗草〉》,载《诗的艺术》,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12月版。
    ① 冯至:《里尔克》,《新诗》1936年第一卷第三期。
    ② 陈敬容:《里尔克诗七章.译者前记》,《中国新诗》1948年2集。
    ③ 李广田:《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明日文艺》1943年第1期。
    ① 唐湜:《沉思者冯至》,《新意度集》第118页,三联书店,1990年9月版。
    ② 袁克嘉:《论诗境的扩展与结晶》,1946年9月15日《经世日报·文艺周刊》。
    ① 王佐良:《一个中国新诗人》,《文学杂志》1947年第2卷第2期。
    ② 瑞恰慈:《哀略特底诗》,1934年7月12日《北平晨报》。
    ① Demetrios Capetanakis:《论当代英国诗人》,《诗文学》1945年第1辑。
    ② 蒋天佐:《诗与现实》,《中国新诗》第1集。
    ③ 袁可嘉:《诗与晦涩》,1946年11月30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
    ① 唐湜:《穆旦论》,《中国新诗》1948年第4集。
    ② 唐湜:《穆旦论》,《中国新诗》1948年第4集。
    ① Demetrios Capetanakis:《论当代英国诗人》,《诗文学》1945年第1辑。
    [1]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鲍桑葵.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 韦勒克、沃论.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5] 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6] 布吕奈尔.20世纪法国思潮[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7] 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0] 普实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1] 马利安·高利克.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 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13]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 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15] 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6] 袁可嘉.现代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7] 扬柳.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18] 郭宏安.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9] 王思恩.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0]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1] 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3]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4]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25]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8]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9]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批评,1993年第3期
    [30] 王佐良.论契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1] 李键吾.李键吾文学批论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2] 胡经之.中国现代美学论丛编1919-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3] 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4]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5]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6]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7]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8] 蓝棣之.正统的异端的[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39] 赵沛霖.兴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学出版社,1987
    [40] 唐湜.新意度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0
    [41] 粱宗岱.诗与真 诗与真二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42] 废名.谈新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3] 朱自清.新诗杂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4
    [44]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5] 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46] 郑振铎.我与文学[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4
    [47] 卞之琳.西窗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8] 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M].重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
    [49] 李广田.诗的艺术[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6
    [50] 李广田.文艺书简[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9
    [51] 曹葆华.现代诗论[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2] 王独清.如此[M].上海:上海新钟书店,1936
    [53] 孙俍工.新文艺评论[M].上海:上海明智书局,1923
    [54] 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M].上海: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0
    [55] 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56] 吕进.中国现代诗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57] 吕周聚.中国现代主义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8] 潘颂德.中国现代诗论40家[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59] 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0] 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61] 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2] 陆侃如,冯玩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63] 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美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64]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5] 叶嘉莹.古代诗词演讲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6]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7] 肖弛.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8]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69]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70] 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1] 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72] 蒋寅.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3]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4]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00
    [75] 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76] 汪裕雄.审美意象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77] 韩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三联书店,1995
    [78] 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9]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0]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1]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82] 余虹.中国文论与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3] 毛宣国.中国美学诗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4] 陈丽虹.赋比兴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85]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6] 李建盛.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87] 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88] 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9]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 J.Huret, Enquérre sur l'évolution Littéraire, Charpeatiar,1891.
    [2] M.Decaudin, La Crlas deavaleurs symbolists, vingt ans de poesie frangaise, 1895-1914,Slatrine Geséve-Paris, 1981.
    [3] Gay Michaud,Message Poétique du Symbolisme, Nixet,Paris, 1947.
    [4] M.Decaudin, La crise des Valears Symbolistes.
    [5] Le Livre des masques,portraits symbolistes, glioses et documents sur les écrivains d'hier et d'aujourd'hni, Mercvre de France,Paris, 1896-1898.
    [6] Un Manifeste littéraire,Figaro littéraire, 18septembre 1886.
    [7] Wallace Fowlie,Poem & symbol:A Brief History of French Symbolism, University Park and Lond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8] Balakian,Ana(editor).The Symbolist Movement in the Literature of Europe Languages, New York, 1967
    [9] Taupin,Rene, The Influence of French Symbolism on Modern American Poetry ,tr. by William Pratt and Anne Rich Pratt, New York, AMS Press, 1985
    [10] Faulkner, Peter, Modernism, London, Methuen and co.Ltd. 1980
    [11] Chadwick, Charles, Symbolism, London, Methuen and co. ltd, 1971
    [12] Wilson, Edmund, Axel's Castle: A Study in the Imaginative Literature of 1870-1930, New York, 1935
    [13] Symons, Arthur, The Symbolist Movement in Literature, London, 1908 Corne, Kenneth, The Symbolist Movement, New Haven, Conn, 1951
    [14] Bowra, C. M., The Heritage of Symbolism, London, 1943
    [15] Eliot, T.S., The Sca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 7th ed. London, Methuen, 1950
    [16] Eliot, T.S., Selected Essays, 1919-1932, London, Faber, 1932
    [17] Eliot, T.S., Points of View,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td, 1945
    [18] Goldwater, Robert, Symbolism, London, Penguin, 1979
    [19] Bradbury, M. and Mcfarlane, J. (editor), Modernism: 1890-1930,New York, Penguin Ltd, 1976
    [20] Cleanth Brooks, 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e Press, 1939
    [21] A.G. Lehmann, The symbolist Aesthetic in France:1885—1895,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4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